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文献评析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 第13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3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发展伦理学及其基本问题 | 第14-23页 |
2.1 发展伦理学的概念与背景 | 第14-15页 |
2.1.1 发展伦理学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发展伦理学产生的背景 | 第14-15页 |
2.2 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 第15-17页 |
2.2.1 能够做与应当做 | 第15-16页 |
2.2.2 发展利益与发展道德的问题 | 第16-17页 |
2.2.3 人们如何共同幸福生活 | 第17页 |
2.3 发展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 第17-20页 |
2.3.1 人本原则 | 第18页 |
2.3.2 公平公正原则 | 第18-19页 |
2.3.3 整体原则 | 第19-20页 |
2.4 发展伦理的核心价值 | 第20-22页 |
2.4.1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20-21页 |
2.4.2 人与人的和谐 | 第21-22页 |
2.4.3 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22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从环境哲学的视角看发展伦理问题 | 第23-34页 |
3.1 环境哲学的背景与概念 | 第23-24页 |
3.1.1 环境哲学与发展伦理学共同的背景 | 第23-24页 |
3.1.2 环境哲学的基本概念 | 第24页 |
3.2 环境哲学的研究视角 | 第24-27页 |
3.2.1 环境哲学的基本视角 | 第25页 |
3.2.2 环境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视角 | 第25-26页 |
3.2.3 马克思人化自然的视角 | 第26-27页 |
3.3 环境哲学与发展伦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 第27-29页 |
3.3.1 环境哲学与发展伦理学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27-28页 |
3.3.2 环境哲学与发展伦理学都强调整体性原则 | 第28-29页 |
3.3.3 环境哲学与发展伦理学最终目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 第29页 |
3.4 从环境哲学的视角看发展伦理问题 | 第29-33页 |
3.4.1 从“非人类中心”的视角去看发展伦理问题 | 第29-30页 |
3.4.2 从环境经济视角看发展伦理问题 | 第30-31页 |
3.4.3 从环境政治视角看发展伦理问题 | 第31-32页 |
3.4.4 从环境伦理学视角来看发展伦理问题 | 第32-33页 |
3.4.5 从马克思人化自然的视角来看发展伦理问题 | 第33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发展伦理问题 | 第34-42页 |
4.1 粗放型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 | 第34-36页 |
4.1.1 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 第34-35页 |
4.1.2 自然资源遭到过度掠夺 | 第35页 |
4.1.3 动植物种类逐年减少 | 第35-36页 |
4.2 粗放型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4.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6-37页 |
4.2.2 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率低 | 第37页 |
4.2.3 经济体制制约 | 第37-38页 |
4.2.4 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丧失问题 | 第38-39页 |
4.3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 第39-41页 |
4.3.1 传统粗放型发展观念制约 | 第39-40页 |
4.3.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般规律制约 | 第40-41页 |
4.3.3 短缺的人才资源和薄弱的科技制约 | 第41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环境哲学视野下我国发展伦理问题的应对之策 | 第42-52页 |
5.1 坚持环境经济伦理观,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 第42-45页 |
5.1.1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 | 第42-43页 |
5.1.2 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全面改革的步伐 | 第43-44页 |
5.1.3 坚持市场调节为基础,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步伐 | 第44-45页 |
5.2 坚持环境政治伦理观,加强政府的环境治理职能 | 第45-48页 |
5.2.1 坚持政府治理的主导性,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 | 第45-46页 |
5.2.2 坚持法律治理权威性,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 第46-47页 |
5.2.3 坚持政府治理的坚决性,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 | 第47-48页 |
5.3 坚持环境治理整体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 第48-51页 |
5.3.1 坚持环境治理整体观,环境治理全球化 | 第48-49页 |
5.3.2 坚持环境治理整体观,环境治理责任化 | 第49-50页 |
5.3.3 坚持环境治理整体观,环境治理综合化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A.著作 | 第53-54页 |
B.报告论文类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