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引言 | 第9-16页 |
第一章“怨恨”情感的历史考察 | 第16-24页 |
一、“怨恨”的词源学解释 | 第16-18页 |
二、舍勒怨恨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8-24页 |
(一)尼采的怨恨理论 | 第19-21页 |
(二)舍勒对尼采怨恨理论的批判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怨恨情感的结构及功用 | 第24-43页 |
一、怨恨情感的结构分析 | 第24-29页 |
(一)怨恨与其他相似情感的区分 | 第24-27页 |
(二)怨恨表达的形式结构 | 第27-29页 |
二、怨恨产生的原因 | 第29-32页 |
(一)攀比意识 | 第29-30页 |
(二)“境遇”型条件的刺激 | 第30-32页 |
三、怨恨的功用 | 第32-43页 |
(一)客观的价值及其等级秩序 | 第32-37页 |
(二)怨恨的功用——对价值的颠覆 | 第37-39页 |
(三)价值颠覆的表现特征 | 第39-43页 |
第三章 怨恨与现代性 | 第43-51页 |
一、怨恨与现代人道主义博爱观 | 第43-45页 |
二、怨恨与资本主义精神 | 第45-47页 |
三、化解怨恨的途径——重建基督教爱的秩序 | 第47-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