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黄淮北片高产抗倒冬小麦品种特征及品种筛选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小麦产量现状第9-10页
    1.3 小麦品种对产量提高的作用第10页
    1.4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第10-11页
    1.5 不同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第11-13页
        1.5.1 株高第11页
        1.5.2 茎蘖消长动态第11-12页
        1.5.3 叶面积指数第12页
        1.5.4 干物质积累第12页
        1.5.5 灌浆特性第12-13页
    1.6 光合作用对产量的影响第13页
    1.7 小麦倒伏对产量的影响第13-1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5-19页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第15页
    2.2 供试材料第15-16页
    2.3 试验设计和实施第16页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16-18页
        2.4.1 物候期的调查第16页
        2.4.2 基本苗和总茎数测定第16页
        2.4.3 叶面积指数(LAI)测定第16-17页
        2.4.4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测定第17页
        2.4.5 光合性能测定第17页
        2.4.6 灌浆速率测定第17页
        2.4.7 穗部性状及产量测定第17页
        2.4.8 茎秆性状测定第17-18页
    2.5 数据分析第18-1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9-38页
    3.1 参试小麦品种的群体生育动态第19-21页
        3.1.1 物候期第19页
        3.1.2 茎蘖动态第19-20页
        3.1.3 叶面积指数第20-21页
    3.2 参试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第21-23页
        3.2.1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第21-22页
        3.2.2 旗叶净光合速率第22-23页
    3.3 参试小麦品种灌浆特性的比较第23-25页
        3.3.1 千粒重增长过程第23-24页
        3.3.2 籽粒灌浆速率第24-25页
    3.4 参试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分析第25-26页
        3.4.1 不同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第25-26页
        3.4.2 穗部性状变异系数分析第26页
    3.5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第26-28页
        3.5.1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第26-27页
        3.5.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方差分析第27-28页
        3.5.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分析第28页
        3.5.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第28页
    3.6 小麦抗倒伏农艺性状第28-35页
        3.6.1 不同小麦品种重心高度第28-29页
        3.6.2 不同小麦品种基部节间机械强度第29-30页
        3.6.3 不同小麦品种基部节间抗倒伏指数第30-31页
        3.6.4 重心高度、机械强度与抗倒伏指数的相关分析第31-32页
        3.6.5 不同小麦品种基部节间秆壁厚度第32页
        3.6.6 不同小麦品种基部节间充实度第32-33页
        3.6.7 不同小麦品种基部节间粗度和节间长度第33-34页
        3.6.8 茎秆形态指标与机械强度的相关分析第34-35页
    3.7 高产抗倒小麦品种筛选及品种特征研究第35-38页
        3.7.1 基于产量构成因素与抗倒伏性状的聚类分析第35-36页
        3.7.2 小麦类群分析第36-37页
        3.7.3 高产抗倒冬小麦品种特征第37-38页
4 讨论第38-41页
    4.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第38-39页
        4.1.1 有效穗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38页
        4.1.2 穗粒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38页
        4.1.3 千粒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38-39页
    4.2 小麦群体结构对产量的影响第39页
    4.3 灌浆速率对产量的影响第39页
    4.4 光合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第39-40页
    4.5 茎秆基部形态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的关系第40页
    4.6 高产抗倒小麦品种合理选育第40-41页
5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详细摘要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藻酸钠寡糖诱导植物抗病作用和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新型液体保水剂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