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概况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 | 第18-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4-32页 |
2.1 国外住区规划理论 | 第24-27页 |
2.1.1 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 第24-25页 |
2.1.2 居住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1.3 住区道路系统的组织形式 | 第26-27页 |
2.2 国内住区规划模式演变 | 第27-28页 |
2.2.1 我国传统居住区规划模式 | 第27-28页 |
2.2.2 现代居住区规划方式的演变 | 第28页 |
2.3 开放式住区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2.3.1 开放式住区的相关概念 | 第28-29页 |
2.3.2 开放式住区的基本特征 | 第29-30页 |
2.4 开放式住区街道系统的含义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合肥市住区街道系统案例调研 | 第32-84页 |
3.1 合肥市住区规划现状 | 第32-33页 |
3.1.1 道路交通 | 第32页 |
3.1.2 公共安全于邻里关系 | 第32页 |
3.1.3 公共设施 | 第32页 |
3.1.4 景观环境 | 第32-33页 |
3.2 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33-36页 |
3.2.1 调研对象 | 第33-34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3.3 开放式住宅区街道系统的相关研究与分析 | 第36-54页 |
3.3.1 住区街道的道路交通状况 | 第36-46页 |
3.3.2 社区公共安全与邻里交往现状 | 第46-48页 |
3.3.3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情况 | 第48-51页 |
3.3.4 住区景观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51-54页 |
3.4 封闭式住宅区街道系统的相关研究与分析 | 第54-65页 |
3.4.1 住区街道的道路交通状况 | 第54-60页 |
3.4.2 社区公共安全与邻里交往现状 | 第60-61页 |
3.4.3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情况 | 第61-63页 |
3.4.4 住区景观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63-65页 |
3.5 开放与封闭式住区差异性及优劣势比较分析 | 第65-84页 |
3.5.1 概述 | 第65-67页 |
3.5.2 道路差异性及优劣势比较分析 | 第67-75页 |
3.5.3 社区公共安全与邻里交往差异性及优劣势比较分析 | 第75-78页 |
3.5.4 公共服务设施差异性及优劣势比较分析 | 第78-80页 |
3.5.5 景观环境资源差异性及优劣势比较分析 | 第80-84页 |
第四章 开放型住区街道系统设计的优化方法 | 第84-96页 |
4.1 道路的优化设计 | 第84-89页 |
4.1.1 路网形式的选择 | 第84-86页 |
4.1.2 道路的设置 | 第86-87页 |
4.1.3 停车场地的设置 | 第87-88页 |
4.1.4 营造人车共存的和谐社区 | 第88-89页 |
4.1.5 公共交通系统的引入 | 第89页 |
4.2 和谐邻里与安全社区的组织与营造 | 第89-91页 |
4.2.1 交往场所的设置 | 第89-90页 |
4.2.2 开放性与居民心理安全感的协调 | 第90-91页 |
4.3 公共服务设施的互利共享 | 第91-93页 |
4.3.1 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及数量的设置 | 第91页 |
4.3.2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 第91-93页 |
4.3.3 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共享 | 第93页 |
4.4 景观环境的塑造 | 第93-96页 |
4.4.1 大型景观组团的塑造 | 第93-95页 |
4.4.2 沿街景观的布置 | 第95页 |
4.4.3 住宅组团景观节点的设置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封闭式住区的开放改造方式 | 第96-100页 |
5.1 不同类型封闭式住区开放适宜性比较 | 第96-97页 |
5.1.1 仅有一侧与城市街道相邻的住区 | 第96页 |
5.1.2 不与城市街道相邻的住区 | 第96页 |
5.1.3 适宜开放的住区类型 | 第96-97页 |
5.2 封闭式住区的开放模式 | 第97-98页 |
5.2.1 整体开放模式 | 第97页 |
5.2.2 逐步开放模式 | 第97-98页 |
5.2.3 部分开放模式 | 第98页 |
5.3 住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及景观资源的改造 | 第98-100页 |
5.3.1 住区道路的改造 | 第98页 |
5.3.2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 | 第98-99页 |
5.3.3 住区景观资源的改造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0页 |
6.2 未来工作方向及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