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AHP法下的中小学绿色校园生态运营评价体系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3 研究框架第17-19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19-32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6页
        2.1.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第19-24页
        2.1.2 国内外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分析第24-26页
    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应用第26-28页
        2.2.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现状第26-27页
        2.2.2 合肥市绿色建筑标识现状与运营现状第27-28页
        2.2.3 合肥市中小学绿色校园发展现状第28页
    2.3 绿色校园运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中小学绿色校园生态运营评价体系构建第32-54页
    3.1 绿色校园生态运营评价体系的概念第32-33页
        3.1.1 绿色校园设计评价与运营评价的关联性第32页
        3.1.2 校园生态运营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第32页
        3.1.3 校园生态运营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第32-33页
    3.2 绿色建筑相关评价标准运营部分对比与指标筛选第33-38页
        3.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运营内容梳理第33-34页
        3.2.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运营内容梳理第34-36页
        3.2.3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运营内容梳理第36-37页
        3.2.4 评价体系运营内容对比与指标筛选第37-38页
    3.3 新建中小学绿色建筑设计评价调研与指标筛选第38-47页
        3.3.1 中小学校园设计实例绿色建筑设计评价调研第38-46页
        3.3.2 中小学校园调研内容与指标筛选第46-47页
    3.4 城市相关政策与城市校园参与者影响因素第47-48页
        3.4.1 合肥市绿色建筑与绿色校园政策因素第47页
        3.4.2 城市校园参与者影响因素指标筛选第47-48页
    3.5 中小学绿色校园生态运营评价体系构建第48-53页
        3.5.1 校园资源利用指标第48-49页
        3.5.2 校园环境营造指标第49-50页
        3.5.3 校园使用管理指标第50-52页
        3.5.4 校园生态效益指标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中小学绿色校园生态运营评价体系权重分析第54-67页
    4.1 AHP层次分析法的引入第54-55页
        4.1.1 AHP层次分析法的概念第54页
        4.1.2 AHP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第54页
        4.1.3 AHP层次分析法的使用步骤第54-55页
    4.2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第55-66页
        4.2.1 构建中小学绿色校园生态运营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第55-56页
        4.2.2 构建判断矩阵第56-59页
        4.2.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第59-60页
        4.2.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第60-66页
    4.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中小学绿色校园生态运营评价第67-77页
    5.1 模糊评价法的引入第67-68页
        5.1.1 模糊评价法的概念第67页
        5.1.2 模糊评价法的特点第67-68页
        5.1.3 模糊评价法的使用步骤第68页
    5.2 模糊评价法的运用第68-75页
        5.2.1 模糊综合评价调研处理第71-74页
        5.2.2 模糊评价问卷调研结果第74-75页
    5.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75-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各章总结第77页
    6.2 结论第77-78页
    6.3 展望与不足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附录Ⅰ第81-86页
附录Ⅱ第86-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类型学的商业街区空间环境更新研究
下一篇:开放式城市住区街道系统的设计研究--以合肥市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