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

S6区块开发效果评价及挖潜方案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目的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剩余气分布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气藏挖潜技术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S6区块地质特征第18-27页
    2.1 构造与微构造特征第18页
    2.2 沉积微相第18-19页
    2.3 储层物性第19-21页
    2.4 流体性质第21-25页
        2.4.1 井流物分析第21-22页
        2.4.2 气体高压物性第22-25页
    2.5 储量计算第25页
    2.6 小结第25-27页
3 S6区块开发效果评价第27-61页
    3.1 S6区块产能评价第27-35页
        3.1.1 气井产能计算第27-29页
        3.1.2 气井产能评价第29-31页
        3.1.3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31-33页
        3.1.4 气井合理配产第33-35页
    3.2 S6区块生产特征分析第35-41页
    3.3 S6区块递减规律分析第41-49页
        3.3.1 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优选第41-42页
        3.3.2 产量递减模型第42-43页
        3.3.3 产量递减判断第43-49页
    3.4 S6区块动态储量计算第49-57页
        3.4.1 产量不稳定法第49-52页
        3.4.2 压降法第52-53页
        3.4.3 动态储量计算与评价第53-57页
    3.5 采收率预测及可采储量第57-59页
        3.5.1 采收率预测第57-59页
        3.5.2 气藏可采储量第59页
    3.6 小结第59-61页
4 气藏三维地质建模第61-74页
    4.1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第61-63页
        4.1.1 建模思路及技术路线第61-62页
        4.1.2 建模数据准备第62页
        4.1.3 网格设计第62-63页
    4.2 建立三维构造模型第63-65页
    4.3 建立三维储层模型第65-68页
    4.4 建立三维属性模型第68-71页
        4.4.1 孔隙度模型建立第68-69页
        4.4.2 渗透率模型建立第69-70页
        4.4.3 含气饱和度与净毛比模型建立第70-71页
        4.4.4 模型储量计算第71页
    4.5 模型质量控制第71-73页
        4.5.1 数据加载过程质量控制第71-72页
        4.5.2 构造建模过程质量控制第72页
        4.5.3 属性建模过程质量控制第72-73页
        4.5.4 地质模型可靠性验证第73页
    4.6 小结第73-74页
5 S6区块开发潜力研究第74-88页
    5.1 S6区块气藏数值模型建立第74-78页
        5.1.1 地质模型的粗化第74-75页
        5.1.2 流体及岩石性质第75-76页
        5.1.3 相对渗透率曲线第76-77页
        5.1.4 动态数据第77页
        5.1.5 模型的初始化第77-78页
    5.2 气藏历史拟合第78-82页
        5.2.1 储量拟合第78-79页
        5.2.2 动态历史拟合第79-82页
    5.3 地层压力和剩余气分布特征分析第82-87页
        5.3.1 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第82-84页
        5.3.2 剩余气分布特征第84-87页
    5.4 小结第87-88页
6 S6区块挖潜方案研究第88-105页
    6.1 剩余气储量挖潜方案第88-95页
        6.1.1 挖潜方案制定依据第88页
        6.1.2 挖潜措施第88-95页
    6.2 方案预测及方案推荐第95-104页
        6.2.1 挖潜方案设计第95页
        6.2.2 挖潜方案预测第95-99页
        6.2.3 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第99-102页
        6.2.4 挖潜方案推荐第102-104页
    6.3 小结第104-105页
7 结论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木山区大口径油气管道敷设运布管方案研究
下一篇:小井眼连续油管水平井双作用增压工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