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2 研究现状和不足 | 第12-21页 |
1.2.1 低屈服点钢材性能特征 | 第12-15页 |
1.2.2 剪切钢板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 | 第15-17页 |
1.2.3 低屈服点钢阻尼器在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2.4 文献调研小结 | 第19-21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总体思路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3.2 总体思路 | 第21-24页 |
第2章 低屈服点钢材循环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24-46页 |
2.1 本章概述 | 第24-26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26-28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28-34页 |
2.3.1 单调性能 | 第28-29页 |
2.3.2 滞回曲线 | 第29-33页 |
2.3.3 破坏形态 | 第33-34页 |
2.4 循环力学特性分析 | 第34-45页 |
2.4.1 循环强化 | 第34-36页 |
2.4.2 循环软化 | 第36-38页 |
2.4.3 加载历史的影响 | 第38-41页 |
2.4.4 非对称荷载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5 不同结构钢材力学性能对比 | 第42-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结构钢材弹塑性本构模型数值开发与应用 | 第46-83页 |
3.1 本章概述 | 第46-48页 |
3.2 循环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48-62页 |
3.2.1 弹塑性本构模型评述 | 第48-51页 |
3.2.2 基本理论框架 | 第51-54页 |
3.2.3 应变范围依赖性 | 第54-55页 |
3.2.4 多阶段性循环软化 | 第55-62页 |
3.3 数值实现 | 第62-75页 |
3.3.1 基本数值算法 | 第62页 |
3.3.2 一维应力问题 | 第62-70页 |
3.3.3 三维应力问题 | 第70-72页 |
3.3.4 平面应力问题 | 第72-74页 |
3.3.5 有限元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3.4 模型验证 | 第75-81页 |
3.4.1 参数标定 | 第75-78页 |
3.4.2 试验验证 | 第78-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4章 低屈服点钢剪切型阻尼器试验研究 | 第83-108页 |
4.1 本章概述 | 第83-85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85-90页 |
4.2.1 设计依据 | 第85页 |
4.2.2 构件参数 | 第85-87页 |
4.2.3 加载及量测设备 | 第87-89页 |
4.2.4 加载制度 | 第89-90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90-100页 |
4.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第90-96页 |
4.3.2 剪力-剪切位移滞回曲线 | 第96-98页 |
4.3.3 变形特征 | 第98-100页 |
4.4 试验分析及对比 | 第100-107页 |
4.4.1 力学性能特征参数 | 第100-101页 |
4.4.2 剪力-剪切变形骨架曲线 | 第101-103页 |
4.4.3 低周疲劳性能 | 第103-105页 |
4.4.4 耗能能力 | 第105-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5章 低屈服点钢剪切型阻尼器数值模型研究 | 第108-136页 |
5.1 本章概述 | 第108-110页 |
5.2 基于壳单元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110-126页 |
5.2.1 基本建模策略 | 第110-114页 |
5.2.2 材料本构模型对比 | 第114-118页 |
5.2.3 修正钢材本构模型的应用 | 第118-123页 |
5.2.4 轴向约束条件的分析与讨论 | 第123-126页 |
5.3 基于弹簧单元的宏观模型分析 | 第126-135页 |
5.3.1 剪力-剪切变形关系 | 第126-132页 |
5.3.2 模型开发及试验验证 | 第132-134页 |
5.3.3 模型对比及分析 | 第134-13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6章 阻尼器模型在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的应用与讨论 | 第136-160页 |
6.1 本章概述 | 第136-137页 |
6.2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 | 第137-138页 |
6.2.1 结构算例参数 | 第137-138页 |
6.2.2 数值建模方法 | 第138页 |
6.3 耗能减震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 第138-159页 |
6.3.1 自振特性 | 第138-139页 |
6.3.2 地震动力时程分析 | 第139-150页 |
6.3.3 模型对比讨论 | 第150-1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3页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0-161页 |
7.2 进一步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