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术语及略语表 | 第13-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 | 第15-17页 |
1.1.1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1.2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1.1.3 植物源杀虫剂的问题与展望 | 第17页 |
1.2 竹类资源及其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竹类资源概况 | 第17页 |
1.2.2 竹叶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竹叶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 第18-19页 |
1.2.4 竹提取物杀虫活性研究 | 第19页 |
1.3 农药剂型与制剂技术研究 | 第19-20页 |
1.3.1 农药剂型发展方向 | 第19页 |
1.3.2 植物源农药制剂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农药水剂概述 | 第20-22页 |
1.4.1 水剂的概念 | 第20-21页 |
1.4.2 影响水剂稳定的因素 | 第21页 |
1.4.3 我国农药水剂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2 引言 | 第22-2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3.1.1 供试植物 | 第23页 |
3.1.2 供试昆虫 | 第23页 |
3.1.3 供试试剂 | 第23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4-29页 |
3.2.1 毛竹提取物的制备 | 第24页 |
3.2.2 竹源黄酮类化合物对桃蚜室内毒力测定 | 第24页 |
3.2.3 异荭草苷对桃蚜体内几种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3.2.4 竹源异荭草苷制剂配方的研发 | 第26页 |
3.2.5 制剂性能指标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3.2.6 制剂田间药效试验 | 第28-29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4 结果分析 | 第30-40页 |
4.1 竹源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桃蚜杀虫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4.2 异荭草苷对桃蚜体内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 第31-34页 |
4.2.1 异荭草苷对桃蚜体内AChE活力的影响 | 第32页 |
4.2.2 异荭草苷对桃蚜体内SOD活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3 异荭草苷对桃蚜体内POD活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4.2.4 异荭草苷对桃蚜体内CAT活力的影响 | 第34页 |
4.3 0.08%竹源异荭草苷水剂的研制 | 第34-36页 |
4.3.1 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 第34-35页 |
4.3.2 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 | 第35页 |
4.3.3 其他助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 | 第35页 |
4.3.4 制剂配方的确定 | 第35-36页 |
4.4 0.08%竹源异荭草苷水剂性能指标的测定 | 第36-39页 |
4.4.1 有效成分异荭草苷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4.4.2 制剂对桃蚜杀虫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4.4.3 水不溶物质量分数及pH值的测定 | 第38页 |
4.4.4 稀释稳定性及持久起泡性 | 第38页 |
4.4.5 低温稳定性及热贮稳定性 | 第38-39页 |
4.5 竹源异荭草苷制剂对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39-40页 |
5 讨论 | 第40-42页 |
5.1 竹源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桃蚜的杀虫活性 | 第40页 |
5.2 异荭草苷对桃蚜体内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 第40页 |
5.3 制剂的加工技术及技术指标 | 第40-41页 |
5.4 制剂的田间药效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4页 |
6.1 明确了竹源黄酮类化合物对桃蚜主要杀虫活性物质为异荭草苷 | 第42页 |
6.2 异荭草苷对桃蚜体内AChE、POD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对SOD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 第42页 |
6.3 确定了0.08%竹源异荭草苷水剂配方 | 第42页 |
6.4 0.08%竹源异荭草苷水剂对蚜虫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