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地震概述 | 第12-15页 |
1.2 不规则结构 | 第15-17页 |
1.2.1 不规则结构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2 不规则结构的判定 | 第16-17页 |
1.2.3 不规则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 钢结构 | 第17-19页 |
1.3.1 钢结构的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1.3.2 钢结构的优点 | 第19页 |
1.3.3 钢结构的不足 | 第19页 |
1.4 钢结构体系 | 第19-21页 |
1.4.1 框架体系 | 第19-20页 |
1.4.2 框架支撑体系 | 第20页 |
1.4.3 框架剪力墙体系 | 第20-21页 |
1.4.4 交错桁架体系 | 第21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结构抗震分析理论 | 第23-31页 |
2.1 抗震设防的目的和要求 | 第23页 |
2.2 模态分析 | 第23-25页 |
2.2.1 特征向量法 | 第24页 |
2.2.2 Ritz向量法 | 第24-25页 |
2.3 反应谱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单自由度体系 | 第25-27页 |
2.3.2 多自由度体系 | 第27-28页 |
2.4 时程分析 | 第28-30页 |
2.4.1 Newmark法 | 第28-29页 |
2.4.2 Wilson-θ法 | 第29页 |
2.4.3 Hiber-Huges-Taytor(HHT)法 | 第29-30页 |
2.5 影响层间位移的因素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对泰安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设计分析 | 第31-49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1页 |
3.2 结构方案确定 | 第31-34页 |
3.3 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4 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5-38页 |
3.4.1 抗震等级 | 第35-36页 |
3.4.2 结构重要性系数 | 第36页 |
3.4.3 周期折减系数 | 第36-37页 |
3.4.4 对所有楼层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 第37页 |
3.4.5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 第37-38页 |
3.4.6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 第38页 |
3.5 结构荷载取值 | 第38-39页 |
3.6 抗震设计的考虑 | 第39-41页 |
3.7SATWE计算分析结果 | 第41-45页 |
3.8 性能设计分析 | 第45-4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不同结构方案对层间位移的影响及抗震性能分析总结 | 第49-65页 |
4.1 层间位移角的定义 | 第49-50页 |
4.2 方案设计 | 第50-61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1页 |
4.4 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不规则结构时程分析 | 第65-80页 |
5.1 SAP2000软件简介 | 第65页 |
5.2 SAP2000模型的单元类型 | 第65-68页 |
5.3 时程分析 | 第68-70页 |
5.3.1 时程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68页 |
5.3.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8-70页 |
5.4 线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第70-79页 |
5.4.1 线性时程分析 | 第70-72页 |
5.4.2 结构调整 | 第72-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