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 基本思路及基本结构 | 第17-19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1.3.2 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银行不良资产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2.1 银行不良资产的概述与现状 | 第19-21页 |
2.1.1 不良资产的概述与影响 | 第19-20页 |
2.1.2 国内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 | 第20-21页 |
2.2 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 第21-26页 |
2.2.1 宏观经济与银行不良资产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 第21-23页 |
2.2.2 不良资产比率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国有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应对措施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银行A分行不良资产管理现状 | 第26-44页 |
3.1 中国银行A分行现状 | 第26-32页 |
3.1.1 中国银行的起源 | 第26-27页 |
3.1.2 中国银行的贷款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3.1.3 中国银行A分行发展方向 | 第30-32页 |
3.2 中国银行A分行不良资产管理现状 | 第32-38页 |
3.2.1 A分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 第32页 |
3.2.2 A分行当前个人不良贷款数据分析 | 第32-35页 |
3.2.3 A分行不良资产处置制度现状 | 第35-37页 |
3.2.4 A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效果分析 | 第37-38页 |
3.3 A分行现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问题及原因 | 第38-44页 |
3.3.1 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审批流程过于繁复 | 第38-39页 |
3.3.2 传统的清收方式效率低导致银行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 第39页 |
3.3.3 银行的拨备资金占用时间过长不利于银行发展 | 第39-42页 |
3.3.4 现行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消化进程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银行A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改进方案 | 第44-61页 |
4.1 构建A分行不良资产信息共享平台 | 第44-49页 |
4.1.1 大数据库建立 | 第44-46页 |
4.1.2 授信风险等级划分 | 第46-48页 |
4.1.3 建立不良资产信息共享平台 | 第48-49页 |
4.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准则 | 第49-52页 |
4.2.1 触碰预警机制准则 | 第49-51页 |
4.2.2 抵押类不良资产与信用类不良资产的识别与处理 | 第51-52页 |
4.3 不良资产抵押物处置方案 | 第52-55页 |
4.3.1 建立不良资产抵押物出售方案 | 第52-53页 |
4.3.2 建立不良资产抵押物出租方案 | 第53页 |
4.3.3 建立企业项目不良授信融资方案 | 第53-55页 |
4.4 建立并完善个人征信模块 | 第55-57页 |
4.4.1 个人征信的运用 | 第55页 |
4.4.2 分析授信主体近五年信用等级 | 第55-56页 |
4.4.3 分析授信主体未来的还款情况 | 第56-57页 |
4.5 目标客户群体的筛选准则 | 第57-61页 |
4.5.1 不良资产估值标准 | 第57-58页 |
4.5.2 交易安全保障措施 | 第58-59页 |
4.5.3 买家售后保障措施 | 第59-60页 |
4.5.4 卖家售后资金管理措施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第61-69页 |
5.1 法律保障 | 第61-66页 |
5.1.1 保障交易品、交易行为的真实性 | 第61-62页 |
5.1.2 不东拆租赁保障 | 第62-63页 |
5.1.3 住宅交易需符合房屋所在地的交易政策 | 第63页 |
5.1.4 确保项目投资方一切与项目相关的知情权 | 第63-65页 |
5.1.5 保障买卖双方权益 | 第65-66页 |
5.2 资金监管 | 第66-67页 |
5.2.1 保障卖方所得有限偿还银行贷款 | 第66页 |
5.2.2 个人不良资产交易保障 | 第66-67页 |
5.3 人员保障 | 第67-69页 |
5.3.1 银行担任第三方见证角色 | 第67页 |
5.3.2 可邀请银行以外的第三方作为见证 | 第67页 |
5.3.3 交易保障 | 第67页 |
5.3.4 买受人权利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注释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