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小麦赤霉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及危害 | 第12页 |
1.2 禾谷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3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和病害循环 | 第13-14页 |
1.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14-17页 |
1.4.1 抗病育种 | 第14页 |
1.4.2 农业防治 | 第14-15页 |
1.4.3 化学防治 | 第15页 |
1.4.4 生物防治 | 第15-17页 |
2 小麦茎基腐病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1 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及危害症状 | 第17-18页 |
2.2 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 | 第18页 |
2.2.1 农业防治 | 第18页 |
2.2.2 化学防治 | 第18页 |
3 白囊耙齿菌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3.1 白囊耙齿菌的分类地位及生长习性 | 第18-19页 |
3.2 白囊耙齿菌的应用 | 第19页 |
4 芽胞杆菌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4.1 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分类 | 第19-20页 |
4.2 芽胞杆菌的应用 | 第20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白囊耙齿菌DK6对禾谷镰孢菌PH-1的抑制效果 | 第22-29页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1.2 供试培养基 | 第22页 |
1.3 仪器与耗材 | 第2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1 平板对峙试验 | 第22-23页 |
2.2 菌株DK6发酵滤液对PH-1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3页 |
2.3 菌株DK6发酵液挥发性气体对PH-1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3页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3.1 平板对峙试验 | 第24页 |
3.2 菌株DK6发酵液对PH-1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菌株DK6发酵液挥发性气体对PH-1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5-27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解淀粉芽胞杆菌HZ-25的筛选及鉴定 | 第29-44页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9页 |
1.2 供试培养基 | 第29页 |
1.3 仪器与耗材 | 第2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2.1 菌株HZ-25的分离 | 第29-31页 |
2.1.1 材料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30页 |
2.1.2 材料消毒 | 第30页 |
2.1.3 分离过程对照设置 | 第30页 |
2.1.4 分离中梯度稀释方法 | 第30页 |
2.1.5 细菌的保存 | 第30-31页 |
2.2 菌株HZ-25的初筛和复筛 | 第31页 |
2.3 菌株HZ-25发酵液对禾谷镰孢菌PH-1抑制效果测定 | 第31页 |
2.4 菌株HZ-25挥发性物质对PH-1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 菌株HZ-25生理生化特征观察与鉴定 | 第32-35页 |
2.5.1 HZ-25菌落形态学观察 | 第32页 |
2.5.2 HZ-25菌株革兰氏染色 | 第32-33页 |
2.5.3 HZ-25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3.1 菌株HZ-25的初筛 | 第35页 |
3.2 菌株HZ-25的复筛 | 第35-36页 |
3.3 菌株HZ-25发酵液对PH-1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3.4 菌株HZ-25挥发性气体对PH-1生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 菌株HZ-25菌落形态观察以及革兰氏染色 | 第38-39页 |
3.6 gyrB基因序列扩增及系统进化树建立 | 第39-41页 |
3.6.1 菌株HZ-25gyrB基因序列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3.6.2 基于gyrB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建立 | 第40-41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1-44页 |
第四章 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盆栽防效 | 第44-51页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1.2 供试培养基 | 第44页 |
1.3 供试材料 | 第44页 |
1.4 仪器与耗材 | 第44-4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2.1 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预防作用测定 | 第45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2.1.2 麦苗培养与接种 | 第45页 |
2.2 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抑病作用测定 | 第45-46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2.2.2 麦苗培养与接种 | 第45-46页 |
2.3 病害调查及分级标准 | 第46页 |
2.4 生防菌促生效果测定 | 第46页 |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6-4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3.1 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预防效果 | 第47-48页 |
3.2 生防菌对小麦茎基腐的抑病效果 | 第48页 |
3.3 生防菌的促生效果 | 第48-4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生防菌对小麦赤霉病的大田防效 | 第51-57页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1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51页 |
1.2 供试培养基 | 第51页 |
1.3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1.4 仪器与耗材 | 第5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2.2 试验地点选取及操作 | 第52页 |
2.3 病害调查及分级标准 | 第52页 |
2.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3.1 生防菌对小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53页 |
3.2 生防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53-5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7-59页 |
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