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老年教育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养教结合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述评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 | 第16-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样本概况 | 第16-17页 |
第六节 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养教结合的双向联动式老年教育构成分析 | 第19-23页 |
第一节 双向联动式老年教育构成 | 第19-21页 |
一、双向联动式老年教育 | 第19页 |
二、双向联动式老年教育的构成要素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增能视角下养教结合的双向联动式老年教育实践框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养教结合的双向联动式老年教育实际运作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快乐老年大学”项目实施背景 | 第23页 |
第二节 “快乐老年大学”项目实际运作 | 第23-28页 |
一、“快乐老年大学”项目的联动主体 | 第23-24页 |
二、“快乐老年大学”项目的教育对象 | 第24-25页 |
三、“快乐老年大学”项目的教育内容 | 第25-26页 |
四、“快乐老年大学”项目的联动方式及保障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养教结合的双向联动式老年教育实施中的困境 | 第28-39页 |
第一节 联动主体:缺乏正规有序的组织管理及能力 | 第28-31页 |
一、管理权责不统一,参与主体单一化 | 第28-29页 |
二、老年教育师资短缺,资金保障匮乏 | 第29-30页 |
三、养老机构自身运行能力不足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教育对象:S养老机构老年人自身的限制 | 第31-34页 |
一、机构老年人受个体生理和认知的限制 | 第31-33页 |
二、与家庭成员及同辈群体间的人际关系限制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教育内容:基础薄弱,后劲不足 | 第34-36页 |
一、老年教育参与人数减少 | 第34页 |
二、课程设置单一,内容不丰富 | 第34-35页 |
三、教育设备、场地不齐全 | 第35-36页 |
第四节 联动方式:方式单一,保障欠缺 | 第36-39页 |
一、制度保障不健全,重视不够 | 第36页 |
二、资金保障不足,资源欠缺 | 第36-37页 |
三、宣传力度不大,社会认知度低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增能:养教结合的双向联动式老年教育发展策略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外力推动模式的增能 | 第39-41页 |
一、政府对老年教育的增能 | 第40页 |
二、养老机构对老年教育的增能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个体主动模式的增能 | 第41-45页 |
一、教育对象即养老机构老年人:个体层面的增能 | 第41-43页 |
二、教育对象即养老机构老年人:人际关系层面的增能 | 第43-44页 |
三、教育对象即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参与层面的增能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5-49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45-47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47-49页 |
一、研究不足 | 第47页 |
二、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一:S养老机构老年大学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附录二:S养老机构老年人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