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氯氧化铋基和钨酸铋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9页
    1.1 前言第19页
    1.2 光催化机理第19-20页
    1.3 铋系光催化剂简介第20-21页
    1.4 BiOCl和Bi_2WO_6简介第21-22页
    1.5 BiOCl和Bi_2WO_6的合成方法第22-23页
        1.5.1 BiOCl的制备第22-23页
        1.5.2 Bi_2WO_6的制备第23页
    1.6 BiOCl和Bi_2WO_6的改性方法第23-27页
        1.6.1 形貌调控第24-25页
        1.6.2 元素掺杂第25页
        1.6.3 贵金属沉积第25-26页
        1.6.4 半导体复合第26-27页
    1.7 BiOCl和Bi_2WO_6的光催化应用第27页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9-39页
    2.1 药品与仪器第29-30页
        2.1.1 药品与试剂第29页
        2.1.2 设备与仪器第29-30页
    2.2 实验内容第30-33页
        2.2.1 BiOCl、Bi_2WO_6的制备第30-31页
        2.2.2 CdS QDs和CQDs的制备第31页
        2.2.3 CdS QDs/BiOCl和CdS/CQDs/BiOCl的制备第31-32页
        2.2.4 CdS QDs/Bi/Bi_2WO_6的制备第32-33页
    2.3 样品的表征第33-34页
        2.3.1 X射线衍射表征(XRD)第33页
        2.3.2 扫描及透射电镜表征(SEM和TEM)第33页
        2.3.3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分析(UV-vis)第33页
        2.3.4 荧光光谱表征(PL)第33页
        2.3.5 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第33页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第33-34页
        2.3.7 光电性能测试第34页
    2.4 光催化活性的研究第34-39页
        2.4.1 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甲醛和苯酚的研究第34-36页
        2.4.2 光催化降解甲醛的研究第36-39页
第三章 CdS QDs/BiOCl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9-51页
    3.1 表征第39-45页
        3.1.1 XRD表征第39-40页
        3.1.2 SEM和TEM表征第40-42页
        3.1.3 UV-vis表征第42页
        3.1.4 电子能谱表征第42-43页
        3.1.5 XPS表征第43-44页
        3.1.6 PL表征第44-45页
    3.2 光催化活性评价第45-47页
        3.2.1 CdS QDs/BiOCl的光催化活性评价第45-47页
        3.2.2 光催化剂稳定性实验第47页
    3.3 CdS QDs/BiOCl复合光催化剂的形成机理第47-48页
    3.4 CdS QDs/BiOCl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反应机理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Z型CdS/CQDs/BiOCl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1-63页
    4.1 光催化剂表征第51-57页
        4.1.1 XRD表征第51-52页
        4.1.2 SEM和TEM表征第52-54页
        4.1.3 XPS表征第54-55页
        4.1.4 UV-vis表征第55-56页
        4.1.5 PL表征第56页
        4.1.6 光电性能测试第56-57页
    4.2 光催化活性评价第57-59页
    4.3 区域选择沉积机理第59-60页
    4.4 光催化机理探讨第60-62页
    4.5 结论第62-63页
第五章 CdS QDs/Bi/Bi_2WO_6光催化研究第63-75页
    5.1 光催化剂表征第63-69页
        5.1.1 XRD表征第63-64页
        5.1.2 SEM和TEM表征第64-66页
        5.1.3 XPS表征第66-67页
        5.1.4 EDX表征第67-68页
        5.1.5 UV-vis和BET表征第68-69页
        5.1.6 PL和瞬态光电响应表征第69页
    5.2 光催化活性评价第69-72页
    5.3 光催化机理探讨第72-73页
    5.4 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致谢第83-8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7页
导师和作者简介第87-88页
附件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次磷酸盐结构的新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物发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活体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一维镍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