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织构耐磨损刀具精密制造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2 表面微织构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微织构种类 | 第8-9页 |
1.2.2 微织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刀具微织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微织构加工技术 | 第12-15页 |
1.3.1 电解转印加工 | 第12-13页 |
1.3.2 数控超声加工 | 第13-14页 |
1.3.3 微细电火花加工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微切削刀具磨损与织构模型建立 | 第17-23页 |
2.1 微切削加工 | 第17-18页 |
2.2 刀具磨损机理 | 第18-19页 |
2.2.1 刀具磨损机制 | 第18页 |
2.2.2 刀具磨损形态 | 第18-19页 |
2.3 切屑的形成 | 第19-20页 |
2.4 微坑阵列建模 | 第20-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微坑织构刀具切削仿真研究 | 第23-39页 |
3.1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3.2 仿真分析结果的处理 | 第26-30页 |
3.2.1 衍生切削效应 | 第26-27页 |
3.2.2 刀-屑接触面应力分布 | 第27-28页 |
3.2.3 切削力的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3.3 微坑边缘优化 | 第30-33页 |
3.3.1 衍生切削效应 | 第31-32页 |
3.3.2 刀-屑接触面应力分布 | 第32页 |
3.3.3 切削力的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3.4 微坑尺寸参数优化 | 第33-37页 |
3.4.1 衍生切削效应 | 第34-35页 |
3.4.2 刀-屑接触面应力分布 | 第35-36页 |
3.4.3 切削力的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刀具表面织构加工 | 第39-47页 |
4.1 实验装置 | 第39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39-41页 |
4.3 微坑织构加工过程与分析 | 第41-46页 |
4.3.1 激光功率对微织构形貌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2 打标次数对微织构形貌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3 打标速度对微织构形貌的影响 | 第43-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微坑织构刀具实验研究 | 第47-62页 |
5.1 切削模型与试验材料 | 第47页 |
5.2 正交切削实验 | 第47-53页 |
5.2.1 切削方案 | 第47-48页 |
5.2.2 刀具磨损检测 | 第48页 |
5.2.3 刀具磨损分析 | 第48-53页 |
5.3 工件粗糙度检测 | 第53-55页 |
5.3.1 检测设备 | 第53页 |
5.3.2 检测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5.4 刀-屑形态分析 | 第55-60页 |
5.4.1 切屑形态分析 | 第55-57页 |
5.4.2 前刀面检测分析 | 第57-59页 |
5.4.3 微坑内能谱分析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