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9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1 伦理审查 | 第19页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9-20页 |
1.2.1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 第19-20页 |
1.2.2 鼠尾振动模型实验 | 第20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1-22页 |
2.2.1 主要化学和生物试剂 | 第21页 |
2.2.2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1-2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3.1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 第22页 |
3.1.1 职业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第22页 |
3.1.2 工人血样采集处理及保存 | 第22页 |
3.2 鼠尾振动模型实验 | 第22-25页 |
3.2.1 实验分组 | 第22页 |
3.2.2 建立动物模型 | 第22-23页 |
3.2.3 动物处理与采血 | 第23页 |
3.2.4 大鼠尾中动脉血管组织学观察 | 第23-25页 |
3.3 ELISA试验法测定工人及大鼠血浆中MLC2、ET-1、5-HT及VCL浓度水平 | 第25页 |
3.4 统计学处理 | 第25-26页 |
3.5 质量控制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27-36页 |
1.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 第27-31页 |
1.1 基本情况 | 第27页 |
1.2 工人血浆中四种血管损伤因子的水平测定结果 | 第27-29页 |
1.2.1 VWF组内工人血浆中的四种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 | 第28-29页 |
1.3 四种血管损伤因子诊断VWF的分析 | 第29-30页 |
1.4 ROC曲线分析及联合诊断结果 | 第30-31页 |
2 鼠尾局部振动实验 | 第31-36页 |
2.1 鼠尾模型制备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2.2 大鼠鼠尾尾中动脉血管病理切片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第32-34页 |
2.2.1 大鼠鼠尾尾中动脉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 第32-33页 |
2.2.2 大鼠尾中动脉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第33-34页 |
2.3 大鼠血浆中四种血管损伤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6-4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2-43页 |
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2 创新性 | 第42页 |
3 不足 | 第42页 |
4 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综述一 血管损伤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 第48-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综述二 大鼠鼠尾模型在手臂振动病研究中应用 | 第54-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及职业健康调查问卷 | 第61-66页 |
附录 2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