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8-26页 |
1.1 引言 | 第18-20页 |
1.1.1 粉尘的定义及其产生 | 第18页 |
1.1.2 粉尘的危害 | 第18-20页 |
1.2 粉尘检测背景 | 第20-22页 |
1.3 国内外粉尘浓度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5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3-26页 |
2 粉尘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26-40页 |
2.1 粉尘浓度测量的主要基本方法及其原理 | 第26-30页 |
2.1.1 取样法 | 第26-28页 |
2.1.2 非取样法 | 第28-29页 |
2.1.3 粉尘浓度检测方法的对比 | 第29-30页 |
2.2 光散射法粉尘仪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依据 | 第30-35页 |
2.2.1 Mie散射理论 | 第31-33页 |
2.2.2 球形颗粒散射光通量的计算 | 第33-35页 |
2.3 颗粒群光散射法测量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原理 | 第35-38页 |
2.3.1 颗粒群光散射法测量原理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PM_(2.5)双通道粉尘检测仪采样切割器的设计与评价 | 第40-60页 |
3.1 PM_(2.5)采样切割器设计的相关参数 | 第40-42页 |
3.1.1 雷诺数 | 第40-41页 |
3.1.2 斯托克斯定律 | 第41页 |
3.1.3 滑移修正系数 | 第41页 |
3.1.4 空气动力学直径 | 第41-42页 |
3.1.5 斯托克斯数 | 第42页 |
3.2 粉尘颗粒收集的基本原理 | 第42-49页 |
3.2.1 粉尘颗粒的曲线运动 | 第42-43页 |
3.2.2 采样切割器的选择 | 第43-44页 |
3.2.3 采样切割器的设计原理 | 第44-49页 |
3.3 PM_(2.5)采样切割器的参数设计 | 第49-53页 |
3.3.1 设计要求 | 第50页 |
3.3.2 设计思路 | 第50页 |
3.3.3 尺寸计算 | 第50-53页 |
3.4 实验室评价PM_(2.5)采样切割器 | 第53-59页 |
3.4.1 实验目的 | 第53-54页 |
3.4.2 实验所需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3.4.3 实验结果数据以及分析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PM_(2.5)双通道粉尘检测仪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 | 第60-72页 |
4.1 整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60-61页 |
4.1.1 整机系统的组成 | 第60页 |
4.1.2 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60-61页 |
4.2 系统的硬件选型及设计 | 第61-63页 |
4.2.1 采样系统设计 | 第61页 |
4.2.2 光学系统设计 | 第61-63页 |
4.3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的电路设计 | 第63-66页 |
4.3.1 信号放大滤波电路设计 | 第63-64页 |
4.3.2 AD转换电路设计 | 第64-65页 |
4.3.3 CPU的选取 | 第65-66页 |
4.3.4 通道切换控制电路设计 | 第66页 |
4.4 软件功能设计 | 第66-69页 |
4.4.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第67-68页 |
4.4.2 自动校正功能 | 第68-69页 |
4.5 PM_(2.5)双通道粉尘检测仪的规格参数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PM_(2.5)双通道粉尘检测仪整机的性能测试校正及实验评价 | 第72-80页 |
5.1 PM_(2.5)双通道粉尘检测仪样机的校正及精度校验 | 第72-74页 |
5.1.1 实验目的、条件及方法步骤 | 第72-73页 |
5.1.2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5.2 PM_(2.5)双通道粉尘检测仪样机的变温零点稳定性试验 | 第74-76页 |
5.2.1 实验目的、条件及方法步骤 | 第74-75页 |
5.2.2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5.3 PM_(2.5)双通道粉尘检测仪样机的抗噪声实验 | 第76-77页 |
5.3.1 实验目的、条件及方法步骤 | 第76页 |
5.3.2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5.4 PM_(2.5)双通道粉尘检测仪样机与高浓度粉尘计测试对比实验 | 第77-79页 |
5.4.1 实验目的、条件及方法步骤 | 第77-78页 |
5.4.2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总结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