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20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4 研究的立论前提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 | 第24-51页 |
2.1 英国工党与克罗斯兰生平简介 | 第24-26页 |
2.2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6-38页 |
2.2.1 对费边社会主义传统的继承 | 第26-31页 |
2.2.2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启发 | 第31-33页 |
2.2.3 对凯恩斯主义的信奉 | 第33-35页 |
2.2.4 对工党理论家的所有制观点的吸收 | 第35-38页 |
2.3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现实背景 | 第38-51页 |
2.3.1 工党的国有化思想 | 第38-41页 |
2.3.2 国有化的大规模实施 | 第41-44页 |
2.3.3 国有化的后果和影响 | 第44-48页 |
2.3.4 工党内部对公有制的争论 | 第48-51页 |
第三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逻辑前提与理论精华 | 第51-80页 |
3.1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逻辑前提 | 第51-61页 |
3.1.1 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转移 | 第52-56页 |
3.1.2 分配领域的变化和阶级关系的缓和 | 第56-57页 |
3.1.3 意识形态的变化 | 第57-58页 |
3.1.4 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反思 | 第58-60页 |
3.1.5 社会主义共识和英国的新变化 | 第60-61页 |
3.2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理论精华 | 第61-77页 |
3.2.1 所有权以及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和所有者的双重分离问题 | 第62-64页 |
3.2.2 工业发达国家大企业面临的问题的相似性 | 第64页 |
3.2.3 所有制与企业效率的关系 | 第64-67页 |
3.2.4 所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关系 | 第67-69页 |
3.2.5 所有制与工业民主的关系 | 第69-70页 |
3.2.6 所有制与平等的关系 | 第70-73页 |
3.2.7 利润与剥削问题 | 第73-75页 |
3.2.8 公有制的其他局限性 | 第75-76页 |
3.2.9 改善国有化的对策 | 第76-77页 |
3.3 克罗斯兰的结论 | 第77-80页 |
第四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工党变革 | 第80-107页 |
4.1 工党内部公有制诉求的变化 | 第80-90页 |
4.1.1 公有制争论的激化 | 第80-87页 |
4.1.2 公有制诉求的淡化 | 第87-90页 |
4.2 第二次国有化高潮 | 第90-94页 |
4.2.1 工党左翼的崛起 | 第90-92页 |
4.2.2 第二次国有化高潮 | 第92-94页 |
4.3 撒切尔主义和工党的政治低谷 | 第94-100页 |
4.3.1 撒切尔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 第94-99页 |
4.3.2 工党的政治低谷 | 第99-100页 |
4.4 所有制政策的变革与工党复兴 | 第100-107页 |
4.4.1 金诺克的改革 | 第100-103页 |
4.4.2 布莱尔的改革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 第107-119页 |
5.1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 | 第107-114页 |
5.1.1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 第107-108页 |
5.1.2 克罗斯兰对费边社会主义的修正 | 第108-110页 |
5.1.3 “第三条道路”对克罗斯兰的继承 | 第110-114页 |
5.2 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及克罗斯兰在其中的地位 | 第114-119页 |
5.2.1 民主社会主义与其他各派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 第114-116页 |
5.2.2 克罗斯兰的所有制思想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 第116-119页 |
第六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 | 第119-138页 |
6.1 所有制的本质及其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第119-125页 |
6.1.1 所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手段 | 第119-120页 |
6.1.2 生产力是衡量所有制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 | 第120-125页 |
6.2 股份制、计划经济以及剩余索取权同所有制形式的关系 | 第125-131页 |
6.2.1 股份制与国有制问题 | 第125-128页 |
6.2.2 占有权与支配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关系问题 | 第128-130页 |
6.2.3 私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兼容性 | 第130-131页 |
6.3 马克思留下的难题及其所有制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 第131-138页 |
6.3.1 社会占有的含义及克罗斯兰的启示 | 第131-133页 |
6.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方法论特征与实践 | 第133-138页 |
第七章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启示及局限 | 第138-157页 |
7.1 克罗斯兰思想的启示 | 第138-151页 |
7.1.1 所有制的地位的有限性 | 第138-141页 |
7.1.2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 第141-146页 |
7.1.3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与社会主义本质论 | 第146-150页 |
7.1.4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克罗斯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契合 | 第150-151页 |
7.2 克罗斯兰所有制思想的局限性 | 第151-157页 |
7.2.1 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解和低估 | 第151-154页 |
7.2.2 对凯恩斯主义的盲目推崇 | 第154-155页 |
7.2.3 对经济全球化的忽视 | 第155页 |
7.2.4 在国有化问题上的失误 | 第155-156页 |
7.2.5 克罗斯兰理论在严谨、周密和系统性方面的欠缺 | 第156-157页 |
结语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