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立体定向放疗的优势 | 第17-18页 |
1.1.2 立体定向放疗的发展历史 | 第18页 |
1.2 立体定向系统组成及实现方法 | 第18-19页 |
1.3 立体定向放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时引导精确定位 | 第22-51页 |
2.1 基于双目的定位系统 | 第22-23页 |
2.2 双目定位系统设计 | 第23-24页 |
2.3 特征球空间精确定位 | 第24-38页 |
2.3.1 相机标定 | 第25-30页 |
2.3.2 图像处理 | 第30-33页 |
2.3.3 立体匹配 | 第33-36页 |
2.3.4 双目立体三维重建 | 第36-38页 |
2.4 治疗中心及病人姿态实时定位 | 第38-40页 |
2.4.1 定位流程 | 第38-39页 |
2.4.2 定位原理 | 第39-40页 |
2.5 呼吸控制 | 第40-44页 |
2.5.1 SVM介绍 | 第41-43页 |
2.5.2 基于SVM的呼吸判断 | 第43-44页 |
2.6 定位结果及讨论 | 第44-50页 |
2.6.1 三维重建验证 | 第44-45页 |
2.6.2 治疗中心定位验证 | 第45-48页 |
2.6.3 呼吸判断验证 | 第48-5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立体定向放疗剂量计算 | 第51-64页 |
3.1 剂量计算模型 | 第51页 |
3.2 基于测量数据的剂量计算 | 第51-55页 |
3.2.1 规则射野剂量计算 | 第51-53页 |
3.2.2 非规则射野剂量计算 | 第53-55页 |
3.3 基于模型剂量计算 | 第55-57页 |
3.3.1 原射线散射线分离法 | 第55-56页 |
3.3.2 蒙特卡罗(Monte Carlo,MC)法 | 第56页 |
3.3.3 核函数卷积法 | 第56-57页 |
3.4 笔形束累加剂量计算的研究与实现 | 第57-62页 |
3.4.1 笔形束叠加原理及推导 | 第57-58页 |
3.4.2 笔形束核获取 | 第58-60页 |
3.4.3 组织不均匀校准 | 第60-61页 |
3.4.4 轮廓不均匀校准 | 第61-62页 |
3.4.5 基于笔形束叠加的剂量计算 | 第62页 |
3.5 剂量计算结果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立体定向放疗调强优化 | 第64-84页 |
4.1 调强放疗技术 | 第64-66页 |
4.2 调强优化模块 | 第66-67页 |
4.2.1 射野方向优化 | 第66-67页 |
4.2.2 射野强度优化 | 第67页 |
4.2.3 目标函数 | 第67页 |
4.3 调强优化算法 | 第67-72页 |
4.3.1 确定性优化算法 | 第68-69页 |
4.3.2 随机性优化算法 | 第69-72页 |
4.4 基于凹凸形状的调强算法的研究及实现 | 第72-81页 |
4.4.1 基于图形的靶区切割 | 第72-77页 |
4.4.2 基于图形分割的调强优化 | 第77-81页 |
4.5 调强优化结果 | 第81-83页 |
4.5.1 凹形形状分割结果 | 第81-82页 |
4.5.2 靶区优化结果 | 第82-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射野强度图转化 | 第84-100页 |
5.1 基于多叶光栅的调强放疗 | 第84页 |
5.2 静态调强模式 | 第84-92页 |
5.2.1 子野分割基本算法 | 第84-87页 |
5.2.2 子野数目最优算法 | 第87-90页 |
5.2.3 子野分割对比 | 第90-92页 |
5.3 动态调强模式 | 第92-95页 |
5.3.1 叶片轨迹基本算法 | 第92-93页 |
5.3.2 叶片轨迹最短照射时间算法 | 第93-95页 |
5.4 旋转调强模式 | 第95-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0-101页 |
6.2 研究工作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