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客流预测精度提高的需求 | 第11-12页 |
1.1.2 精细化轨道站点服务对象的需求 | 第12-13页 |
1.1.3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的显著差异对“个性化”理论的需求 | 第13-14页 |
1.1.4 总结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 | 第15-16页 |
1.2.2 国内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分析 | 第21-31页 |
2.1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的定义和理解 | 第21-26页 |
2.1.1 现有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基于不同接驳方式的轨道站点吸引范围 | 第21-22页 |
2.1.3 基于不同角度的轨道站点吸引范围 | 第22-24页 |
2.1.4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与平原城市相比的特殊性 | 第24-25页 |
2.1.5 总结 | 第25-26页 |
2.2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的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2.2.1 地形与乘客生理因素 | 第26页 |
2.2.2 轨道站点类型因素 | 第26-27页 |
2.2.3 用地因素 | 第27-28页 |
2.2.4 其他因素 | 第28页 |
2.2.5 总结 | 第28-29页 |
2.3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的问题分析 | 第29-30页 |
2.3.1 问题描述 | 第29页 |
2.3.2 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 第29页 |
2.3.3 地形对空间吸引范围的影响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步行接驳时间范围调查统计 | 第31-51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31-33页 |
3.2 道路网拓扑处理 | 第33-34页 |
3.2.1 节点的打断与连接 | 第33页 |
3.2.2 道路分段 | 第33-34页 |
3.3 居民出行点与站点的匹配 | 第34-45页 |
3.3.1 匹配方法 | 第34-36页 |
3.3.2 匹配过程 | 第36-45页 |
3.4 各站点步行接驳时间统计 | 第45-50页 |
3.4.1 数据选择 | 第45-46页 |
3.4.2 各站点居民步行接驳时间概率密度函数 | 第46-48页 |
3.4.3 正态分布函数拟合检验 | 第48-50页 |
3.4.4 确定各轨道站点步行时间范围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单位能耗步行距离模型 | 第51-56页 |
4.1 山地城市步行耗能参数 | 第51-52页 |
4.1.1 坡度和速度关系 | 第51页 |
4.1.2 道路路面能耗系数 | 第51-52页 |
4.2 山地城市步行耗能率模型 | 第52页 |
4.3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单位能耗步行距离模型 | 第52-55页 |
4.4 总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建筑用地熵 | 第56-64页 |
5.1 熵值法的原理 | 第56页 |
5.2 信息熵的基本性质 | 第56-57页 |
5.3 熵值法的优缺点 | 第57页 |
5.4 熵值法在轨道站点周边用地评价的适用性 | 第57-58页 |
5.5 熵值法的计算 | 第58-60页 |
5.5.1 站点、用地参数 | 第58页 |
5.5.2 标准化 | 第58-59页 |
5.5.3 计算各类用地的熵值 | 第59-60页 |
5.5.4 计算各类用地的信息效用值 | 第60页 |
5.5.5 定义各类用地的权数 | 第60页 |
5.5.6 计算各轨道站点周边用地的综合熵值 | 第60页 |
5.6 轨道站点用熵值计算 | 第60-63页 |
5.6.1 数据来源 | 第60-61页 |
5.6.2 轨道站点用地熵值的计算 | 第61-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模型 | 第64-78页 |
6.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64-65页 |
6.2 山地城市一般轨道站点时间吸引范围预测模型 | 第65-69页 |
6.2.1 模型构建 | 第65-67页 |
6.2.2 拟合检验 | 第67-68页 |
6.2.3 残差分析 | 第68-69页 |
6.3 山地城市换乘轨道站点时间吸引范围模型 | 第69-70页 |
6.4 利用轨道交通6号线对时间吸引模型进行检验 | 第70-71页 |
6.5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时间吸引范围预测结果 | 第71-74页 |
6.6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空间吸引范围地理信息模型 | 第74-75页 |
6.7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轨道站点吸引范围对比 | 第75-76页 |
6.7.1 时间吸引范围对比 | 第75-76页 |
6.7.2 空间吸引范围对比 | 第76页 |
6.8 总结 | 第76-78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