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 | 第20-35页 |
1.2.1 图博档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 | 第20-28页 |
1.2.2 数字环境下的图博档合作研究 | 第28-34页 |
1.2.3 总结 | 第34-3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5-3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3.3 框架结构 | 第36-3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38-5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8-44页 |
2.1.1 文化遗产信息资源 | 第38-42页 |
2.1.2 数字化融合服务 | 第42-4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4-57页 |
2.2.1 信息需求理论 | 第44-47页 |
2.2.2 信息服务理论 | 第47-48页 |
2.2.3 生活形态理论 | 第48-51页 |
2.2.4 界面管理理论 | 第51-54页 |
2.2.5 系统论 | 第54-57页 |
第3章 三馆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分析 | 第57-98页 |
3.1 三馆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57-65页 |
3.1.1 必要性分析 | 第57-61页 |
3.1.2 可行性分析 | 第61-65页 |
3.2 国外三馆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 | 第65-85页 |
3.2.1 世界数字图书馆 | 第65-69页 |
3.2.2 欧盟的Europena | 第69-74页 |
3.2.3 美国LMA服务 | 第74-78页 |
3.2.4 加拿大LMA服务 | 第78-81页 |
3.2.5 澳大利亚Trove | 第81-83页 |
3.2.6 总结分析 | 第83-85页 |
3.3 国内三馆的相关服务实践 | 第85-89页 |
3.3.1 单一系统内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 第85-87页 |
3.3.2 跨系统资源共享服务实践 | 第87-89页 |
3.3.3 总结分析 | 第89页 |
3.4 三馆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实现探讨 | 第89-98页 |
3.4.1 三馆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影响因素 | 第89-92页 |
3.4.2 面向用户的三馆数字化融合服务 | 第92-98页 |
第4章 三馆用户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需求分析 | 第98-128页 |
4.1 研究思路 | 第98-100页 |
4.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第100-104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100-102页 |
4.2.2 预调查 | 第102-103页 |
4.2.3 正式调查 | 第103-104页 |
4.3 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104-112页 |
4.3.1 人口统计特征 | 第104-105页 |
4.3.2 网络信息行为 | 第105-107页 |
4.3.3 文化遗产信息需求 | 第107-109页 |
4.3.4 数字化服务的使用 | 第109-112页 |
4.4 基于生活形态的样本分析 | 第112-123页 |
4.4.1 因子分析与聚类 | 第112-116页 |
4.4.2 生活形态与网络信息行为 | 第116-118页 |
4.4.3 生活形态与文化遗产信息需求 | 第118-121页 |
4.4.4 生活形态与数字化服务需求 | 第121-123页 |
4.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23-128页 |
4.5.1 研究结论 | 第123-126页 |
4.5.2 讨论 | 第126-128页 |
第5章 三馆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平台设计 | 第128-144页 |
5.1 服务平台特征分析 | 第128-129页 |
5.2 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第129-133页 |
5.2.1 功能性需求 | 第129-131页 |
5.2.2 非功能性需求 | 第131-133页 |
5.3 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第133-137页 |
5.3.1 平台设计目标 | 第133-134页 |
5.3.2 平台设计原则 | 第134-135页 |
5.3.3 平台体系结构模型 | 第135-137页 |
5.4 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第137-144页 |
5.4.1 平台用例建模 | 第137-139页 |
5.4.2 前台功能模块 | 第139-142页 |
5.4.3 后台功能模块 | 第142-144页 |
第6章 界面管理视角下的数字化融合服务管理 | 第144-202页 |
6.1 数字化融合服务界面分析 | 第144-146页 |
6.2 界面Ⅰ管理 | 第146-170页 |
6.2.1 界面Ⅰ管理模型构建 | 第146-148页 |
6.2.2 组织界面管理 | 第148-155页 |
6.2.3 资源界面管理 | 第155-167页 |
6.2.4 信息界面管理 | 第167-170页 |
6.3 界面Ⅱ管理 | 第170-202页 |
6.3.1 界面Ⅱ管理模型构建 | 第170-173页 |
6.3.2 业务界面管理 | 第173-179页 |
6.3.3 信息界面管理 | 第179-187页 |
6.3.4 心理界面管理 | 第187-202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202-20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202-204页 |
7.2 研究贡献 | 第204-206页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06-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20页 |
附录 | 第220-2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24-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