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GO与政府的合作机制研究--基于临夏伊斯兰门宦的田野考察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46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1.2.1 核心概念解析 | 第15-21页 |
1.2.2 民间组织基本理论研究 | 第21-27页 |
1.2.3 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 | 第27-35页 |
1.2.4 宗教民间组织研究 | 第35-37页 |
1.3 分析框架 | 第37-43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1.3.2 合作机制理论框架 | 第39-43页 |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贡献 | 第43-4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1.4.2 理论贡献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案例介绍:临夏伊斯兰门宦田野调查 | 第46-63页 |
2.1 选择田野点 | 第46-48页 |
2.1.1 选择依据 | 第46-47页 |
2.1.2 田野点介绍 | 第47-48页 |
2.2 临夏门宦的发展现状 | 第48-53页 |
2.2.1 临夏门宦的产生与发展 | 第49-50页 |
2.2.2 临夏门宦的现状 | 第50-53页 |
2.3 临夏门宦的组织结构及演进 | 第53-58页 |
2.3.1 门宦的构成 | 第53-54页 |
2.3.2 门宦组织结构的演进 | 第54-58页 |
2.4 门宦的功能 | 第58-63页 |
2.4.1 精神慰藉功能 | 第58-59页 |
2.4.2 社会整合功能 | 第59-60页 |
2.4.3 社会控制功能 | 第60-63页 |
第三章 合作内容:R-NGO与政府合作的内容分析 | 第63-86页 |
3.1 文本来源 | 第63-66页 |
3.1.1 政府文本 | 第64页 |
3.1.2 访谈文本 | 第64-66页 |
3.1.3 媒体文本 | 第66页 |
3.2 政府对R-NGO的态度与行为 | 第66-72页 |
3.2.1 分析单元及类目 | 第67-69页 |
3.2.2 内容编码与统计 | 第69-71页 |
3.2.3 小结:政府的“有为”与“无为” | 第71-72页 |
3.3 R-NGO对政府的态度与行为 | 第72-81页 |
3.3.1 典型案例整理 | 第72-76页 |
3.3.2 行为模式发现及对比 | 第76-80页 |
3.3.3 小结:组织的“尽力而为” | 第80-81页 |
3.4 R-NGO 与政府合作的内容 | 第81-86页 |
3.4.1 公益事业合作 | 第82-83页 |
3.4.2 宣传教育合作 | 第83页 |
3.4.3 公共安全合作 | 第83-84页 |
3.4.4 环境治理合作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合作模式:R-NGO与政府合作模式的演化 | 第86-105页 |
4.1 合作模式的划分标准 | 第86-91页 |
4.1.1 合作范围与合作强度 | 第86-89页 |
4.1.2 合作要素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 | 第89-91页 |
4.2 R-NGO与政府合作模式的演化及实现途径 | 第91-105页 |
4.2.1 领导型合作模式 | 第91-94页 |
4.2.2 契约型合作模式 | 第94-97页 |
4.2.3 权变化合作模式 | 第97-100页 |
4.2.4 网络化合作模式 | 第100-105页 |
第五章 合作动力:R-NGO与政府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105-127页 |
5.1 R-NGO与政府合作的动力 | 第106-116页 |
5.1.1 R-NGO功能扩溢与政府职能转变 | 第106-109页 |
5.1.2 R-NGO与政府的学习效应 | 第109-112页 |
5.1.3 合作主体的利益驱动 | 第112-116页 |
5.2 R-NGO与政府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116-127页 |
5.2.1 主要变量解释 | 第117-119页 |
5.2.2 合作动力机制建模 | 第119-122页 |
5.2.3 系统动力学仿真及结果解释 | 第122-127页 |
第六章 合作实现:R-NGO与政府合作的机制设计 | 第127-142页 |
6.1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均衡机制发现 | 第127-132页 |
6.1.1 猎鹿博弈与帕累托效率 | 第127-128页 |
6.1.2 R-NGO与政府的合作博弈 | 第128-131页 |
6.1.3 小结 | 第131-132页 |
6.2 R-NGO与政府合作的机制设计 | 第132-142页 |
6.2.1 冲突调解机制 | 第132-134页 |
6.2.2 信息沟通机制 | 第134-137页 |
6.2.3 合作激励机制 | 第137-140页 |
6.2.4 合作收益分配机制 | 第140-14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2-14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2-14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45-147页 |
附录 | 第147-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