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1.2.1 人工神经网络在雾预报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1.2.2 对雾微物理结构与边界层特征的观测试验研究 | 第10-13页 |
1.2.3 雾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0-21页 |
2.2 资料来源 | 第21-22页 |
2.3 WRF模式及模拟方案介绍 | 第22-26页 |
2.3.1 WRF模式简介 | 第22页 |
2.3.2 物理方案简介 | 第22-24页 |
2.3.3 模式实验设计 | 第24-26页 |
2.4 评估方法 | 第26-28页 |
2.4.1 对成雾条件模拟效果的评估方法 | 第26-27页 |
2.4.2 对雾区预报效果的评估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辐射参数化试验 | 第28-54页 |
3.1 个例选取及天气背景 | 第28-32页 |
3.1.1 个例选取 | 第28-29页 |
3.1.2 天气背景 | 第29-32页 |
3.2 南京地区辐射参数化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42页 |
3.2.1 成雾水汽条件 | 第33-36页 |
3.2.2 成雾热力条件 | 第36-39页 |
3.2.3 成雾动力条件 | 第39-41页 |
3.2.4 雾区模拟效果比较 | 第41-42页 |
3.3 里下河地区辐射参数化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51页 |
3.3.1 成雾水汽条件的模拟 | 第42-45页 |
3.3.2 成雾热力条件的模拟 | 第45-48页 |
3.3.3 成雾动力条件的模拟 | 第48-50页 |
3.3.4 雾区模拟效果比较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与分析 | 第51-54页 |
3.4.1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4.2 本章分析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里下河地区成雾过程的地表敏感性试验 | 第54-62页 |
4.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4.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4.2.1 水汽条件 | 第55-57页 |
4.2.2 热力条件 | 第57-58页 |
4.2.3 动力条件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与分析 | 第59-62页 |
4.3.1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3.2 本章分析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5.2 本文主要特色与创新 | 第63页 |
5.3 讨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5.3.1 讨论 | 第63页 |
5.3.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