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醇(醇、羟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族醇论文

1,3-丙二醇生物合成系统的多模块构建与调控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7-43页
    1.1 1,3-丙二醇的简介与生产方法第27页
    1.2 微生物合成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第27-33页
        1.2.1 微生物甘油途径合成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第28-32页
            1.2.1.1 发酵、分离控制及优化第28-30页
            1.2.1.2 菌种改造第30-32页
        1.2.2 微生物葡萄糖途径合成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第32-33页
    1.3 非天然途径的设计研究进展第33-34页
    1.4 辅因子工程研究进展第34-40页
        1.4.1 内源辅因子系统的改造第35页
        1.4.2 外源辅因子系统的构建第35-36页
        1.4.3 辅因子偏好性的研究第36页
        1.4.4 人工辅因子的筛选第36-37页
        1.4.5 辅因子调控对细胞生长、转录等的影响第37-40页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第40-43页
第二章 K.pneumoniae甘油途径的优化第43-65页
    2.1 引言第43-44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4-47页
        2.2.1 菌种与质粒第44页
        2.2.2 引物第44-46页
        2.2.3 培养基第46页
        2.2.4 主要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第46-47页
    2.3 实验方法第47-54页
        2.3.1 菌种保存方法第47页
        2.3.2 菌种培养方法第47页
        2.3.3 生物量及主要发酵底物与产物的测定方法第47-48页
        2.3.4 内源途径的优化第48-51页
            2.3.4.1 质粒构建方法第48-49页
            2.3.4.2 途径进化与菌株筛选方法第49-50页
            2.3.4.3 耐受性实验方法第50-51页
            2.3.4.4 酶活的测定方法第51页
        2.3.5 PTS(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系统)关键基因crr的敲除第51-5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4-63页
        2.4.1 内源途径的优化第54-59页
            2.4.1.1 基因扩增与重组质粒构建第54-55页
            2.4.1.2 途径进化与菌株筛选第55-56页
            2.4.1.3 重组菌株对产物的耐受性第56-57页
            2.4.1.4 重组菌株的摇瓶发酵检测第57-58页
            2.4.1.5 关键酶序列与酶活力的测定第58-59页
        2.4.2 PTS(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系统)关键基因crr的敲除第59-61页
        2.4.3 优化后的底盘微生物KP~(**)的发酵验证第61-63页
    2.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三章 甘油转运系统与NADH再生系统的构建对1,3-丙二醇合成的影响第65-85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6-68页
        3.2.1 菌种与质粒第66-67页
        3.2.2 引物第67-68页
        3.2.3 培养基第68页
        3.2.4 主要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第68页
    3.3 实验方法第68-74页
        3.3.1 甘油转运系统的构建第69-72页
            3.3.1.1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重组质粒构建第69-71页
            3.3.1.2 重组菌株的表达与发酵第71页
            3.3.1.3 胞内辅酶I浓度的检测方法第71-72页
        3.3.2 NADH再生系统的构建第72-74页
            3.3.2.1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重组质粒的构建第72-74页
            3.3.2.2 重组菌株的表达与发酵第74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74-84页
        3.4.1 甘油转运系统的构建第74-81页
            3.4.1.1 融合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第74-78页
            3.4.1.2 通道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第78-79页
            3.4.1.3 甘油转运系统重组菌株PK-KF的发酵实验第79-81页
        3.4.2 NADH再生系统的构建第81-84页
            3.4.2.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第81-82页
            3.4.2.2 重组菌株KP~(**)-KFUG的发酵实验第82-84页
    3.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耦合调控策略对1,3-丙二醇合成系统的优化第85-103页
    4.1 引言第85-86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86-88页
        4.2.1 菌种与质粒第86-87页
        4.2.2 引物第87-88页
        4.2.3 培养基第88页
        4.2.4 主要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第88页
    4.3 实验方法第88-94页
        4.3.1 ED途径和转氢酶系统的构建与表达第88-92页
            4.3.1.1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重组质粒的构建第88-91页
            4.3.1.2 重组菌株的表达与发酵第91-92页
        4.3.2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第92-93页
        4.3.3 生物量及主要发酵产物与底物的测定方法第93页
        4.3.4 胞内辅因子浓度的检测方法第93页
        4.3.5 反义RNA (asRNA)策略弱化2,3-丁二醇合成途径第93-9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94-102页
        4.4.1 ED途径和转氢酶系统的构建与表达第94-95页
        4.4.2 ED途径和转氢酶系统的构建对1,3-丙二醇合成系统的影响第95-100页
            4.4.2.1 ED途径和转氢酶的效果验证第95-97页
            4.4.2.2 重组菌株的摇瓶发酵第97-99页
            4.4.2.3 ED途径和转氢酶系统的构建对中心碳代谢的转录影响第99-100页
        4.4.3 ED途径、转氢酶和asRNA策略耦合定向驱动1,3-丙二醇合成第100-102页
    4.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五章 物质和能量平衡对1,3-丙二醇合成系统的影响第103-139页
    5.1 引言第103-104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04-107页
        5.2.1 菌种与质粒第104-106页
        5.2.2 引物第106-107页
        5.2.3 培养基第107页
        5.2.4 主要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第107页
    5.3 实验方法第107-116页
        5.3.1 基于CRISPRi的NADH调控策略第107-110页
            5.3.1.1 CRISPRi技术在K.pneumoniae菌中可用性的鉴定第108页
            5.3.1.2 CRISPRi用于K.pneumoniae单基因的弱化构建第108-109页
            5.3.1.3 CRISPRi用于K.pneumoniae多基因的弱化构建第109-110页
            5.3.1.4 CRISPRi弱化单基因的效率测定第110页
        5.3.2 基于辅酶偏好性的调控策略第110-113页
            5.3.2.1 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PDOR)单位点/多位点突变质粒的设计第110-111页
            5.3.2.2 单位点突变质粒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111页
            5.3.2.3 多位点突变质粒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111-112页
            5.3.2.4 单位点和多位点突变酶的酶活检测第112-113页
            5.3.2.5 单位点和多位点突变酶质粒在K.pneumoniae菌中的表达与发酵第113页
            5.3.2.6 生物量及主要发酵产物与底物的测定方法第113页
        5.3.3 基于核糖开关的ATP调控策略第113-116页
            5.3.3.1 ATP核糖开关ydaO在K:pneumoniae菌中可用性的鉴定第113-114页
            5.3.3.2 ydaO开关动态控制胞内乙酸激酶的表达第114-116页
        5.3.4 耦合策略调控菌株的表达与发酵第11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16-137页
        5.4.1 基于CRISPRi的NADH调控策略对1,3-丙二醇合成的影响第116-120页
            5.4.1.1 CRISPRi技术在K.pneumoniae菌中可用性的鉴定第116-117页
            5.4.1.2 CRISPRi用于K.pneumoniae单基因的弱化第117-119页
            5.4.1.3 CRISPRi用于K:pneumoniae多基因的弱化第119-120页
        5.4.2 基于辅酶偏好性的调控策略对1,3-丙二醇合成的影响第120-127页
            5.4.2.1 单位点突变质粒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120-121页
            5.4.2.2 多位点突变质粒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121-122页
            5.4.2.3 单位点和多位点突变酶在大肠杆菌中的酶活检测第122-125页
            5.4.2.4 单位点和多位点突变质粒在K.pneumoniae菌中的表达与摇瓶发酵第125-127页
        5.4.3 基于核糖开关的ATP调控策略与耦合策略对1,3-丙二醇合成的影响第127-134页
            5.4.3.1 ATP核糖开关ydaO在K.pneumoniae菌中可用性的鉴定第127-131页
            5.4.3.2 ydaO开关动态控制胞内乙酸激酶的表达第131-133页
            5.4.3.3 ydaO模块的表达的效果验证第133-134页
        5.4.4 基于CRISPRi、辅酶偏好性和核糖开关策略的耦合调控第134-137页
    5.5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六章 葡萄糖合成1,3-丙二醇新途径的探索第139-157页
    6.1 引言第139-140页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40-142页
        6.2.1 菌种与质粒第140页
        6.2.2 引物第140-141页
        6.2.3 培养基第141-142页
        6.2.4 主要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第142页
    6.3 实验方法第142-145页
        6.3.1 新途径的设计和计算第142-143页
        6.3.2 葡萄糖经succinyl-CoA生成1,3-丙二醇的途径构建第143-145页
        6.3.3 重组质粒在K.pneumoniae和E.coli中的表达与发酵第145页
        6.3.4 1,3-丙二醇的定性/定量方法第145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45-155页
        6.4.1 葡萄糖经succinyl-CoA途径的构建及在K.neumoniae菌中的表达第145-152页
            6.4.1.1 新途径的设计和计算第145-147页
            6.4.1.2 葡萄糖经succinyl-CoA生成1,3-丙二醇的途径构建第147-148页
            6.4.1.3 葡萄糖经succinyl-CoA生成1,3-丙二醇途径在K.neumoniae菌中的表达第148-152页
        6.4.2 葡萄糖经succinyl-CoA途径的构建及在E.coli中的表达第152-155页
            6.4.2.1 新途径的设计和计算第152页
            6.4.2.2 葡萄糖经succinyl-CoA生成1,3-丙二醇的途径在E.coli中的构建与表达第152-155页
    6.5 本章小结第155-15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57-161页
    7.1 论文主要结论第157-159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59页
    7.3 问题与展望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9页
附录第169-171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1-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导师和作者简介第175-176页
附件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含氟嵌段共聚物合成及其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研究
下一篇:环硫模型化合物合成机理、动力学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