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延安废弃设施方塔水库再利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城市废弃设施再利用的必要性 | 第14页 |
1.1.2 双修助力废弃设施再利用的政策推动性 | 第14页 |
1.1.3 废弃水库在陕北具有普遍性 | 第14-15页 |
1.2 选题缘起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范围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6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相关概念研究 | 第17-19页 |
1.5.1 城市双修 | 第17页 |
1.5.2 废弃设施与再利用 | 第17-18页 |
1.5.3 水利设施与水库 | 第18-19页 |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1.6.1 “城市双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6.2 城市废弃设施再利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6.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3页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3-26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7.2 论文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6-48页 |
2.1 废弃设施的相关研究 | 第26-29页 |
2.1.1 废弃设施的分类 | 第26页 |
2.1.2 影响废弃设施可再利用的要素 | 第26-27页 |
2.1.3 废弃设施再利用的模式 | 第27-29页 |
2.2 水利设施与水库的相关研究 | 第29-41页 |
2.2.1 水利设施的概述及废弃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2.2.2 水库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 第32-37页 |
2.2.3 水库与城市的区位关系及作用 | 第37-41页 |
2.3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41-45页 |
2.3.1 有机更新理论 | 第41-42页 |
2.3.2 城市织补理论 | 第42-43页 |
2.3.3 工业遗产保护理论 | 第43-44页 |
2.3.4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 第44-45页 |
2.4 城市双修与相关基础理论 | 第45-46页 |
2.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城市双修背景下废弃设施再利用方法研究 | 第48-64页 |
3.1 废弃设施再利用的原则 | 第48-50页 |
3.1.1 生态恢复为前提 | 第48-49页 |
3.1.2 尊重现状为基础 | 第49页 |
3.1.3 拓展功能为驱动 | 第49页 |
3.1.4 营造场所为内核 | 第49页 |
3.1.5 大众共享为目标 | 第49-50页 |
3.2 废弃设施再利用的途径 | 第50-51页 |
3.2.1 因本求木、自下而上再利用 | 第50页 |
3.2.2 因需而为、自上而下再利用 | 第50-51页 |
3.2.3 因势利导、上下聚合再利用 | 第51页 |
3.3 废弃设施再利用的基础——保护改造 | 第51-57页 |
3.3.1 自然要素的生态修复优化 | 第51-55页 |
3.3.2 人工要素的保护修补改造 | 第55-57页 |
3.4 废弃设施再利用的核心——织补拓展 | 第57-63页 |
3.4.1 功能需求的多元拓展 | 第57-59页 |
3.4.2 空间特色的营造重塑 | 第59-61页 |
3.4.3 环境品质的织补提升 | 第61-62页 |
3.4.4 文化内涵的延展融合 | 第62-63页 |
3.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方塔水库现状特征研究 | 第64-78页 |
4.1 发展背景特征 | 第64-68页 |
4.1.1 新区建设与上位规划 | 第64-65页 |
4.1.2 中心城区水库分布特征 | 第65-67页 |
4.1.3 区位特征与历史沿革 | 第67-68页 |
4.2 要素形态特征 | 第68-72页 |
4.2.1 构成要素特征 | 第68-70页 |
4.2.2 地貌形态特征 | 第70-72页 |
4.3 现状价值特征 | 第72-73页 |
4.3.1 稀缺资源价值 | 第72页 |
4.3.2 情感记忆价值 | 第72-73页 |
4.3.3 生态景观价值 | 第73页 |
4.3.4 社会经济价值 | 第73页 |
4.4 存在问题及初步应对构想 | 第73-77页 |
4.4.1 库周建设发展状况 | 第74-76页 |
4.4.2 再利用所面临问题 | 第76页 |
4.4.3 初步应对构想 | 第76-77页 |
4.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方塔水库的保护改造——建构再利用基础 | 第78-102页 |
5.1 保护修复库中水体 | 第78-85页 |
5.1.1 保护水体环境稳定库区水量 | 第78-81页 |
5.1.2 促进水体循环保障水质环境 | 第81页 |
5.1.3 生态浮岛引入优化水生系统 | 第81-83页 |
5.1.4 依水打造水景构筑滨水景观 | 第83-85页 |
5.2 因势改造库周地形 | 第85-91页 |
5.2.1 顺势改造利用坡地适度调整 | 第86-88页 |
5.2.2 地形高差处理内外有机衔接 | 第88-90页 |
5.2.3 库滨驳岸改造库形优化提升 | 第90-91页 |
5.3 增补扩充库岸植被 | 第91-97页 |
5.3.1 乡土树种选取适地宜土特色 | 第92页 |
5.3.2 群落多样构建乔灌草藤交织 | 第92-96页 |
5.3.3 植物季相搭配风光四时均好 | 第96-97页 |
5.4 改造优化水库库壁 | 第97-100页 |
5.4.1 改造修复利用强化使用功能 | 第98-99页 |
5.4.2 垂直绿化点缀柔化库壁形貌 | 第99-100页 |
5.4.3 库壁景墙修饰靓化库区景观 | 第100页 |
5.5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方塔水库的织补拓展——实现再利用的目的 | 第102-122页 |
6.1 更新拓展水库功能 | 第102-105页 |
6.1.1 多元功能叠合 | 第102页 |
6.1.2 依托城市需求 | 第102-103页 |
6.1.3 突显公共服务 | 第103-105页 |
6.2 构筑库岸特色空间 | 第105-111页 |
6.2.1 整体空间格局 | 第105-106页 |
6.2.2 特色空间营造 | 第106-108页 |
6.2.3 天际轮廓控制 | 第108-109页 |
6.2.4 视线通廊构建 | 第109-111页 |
6.3 序化库区交通体系 | 第111-115页 |
6.3.1 内外交通缝合 | 第111-112页 |
6.3.2 动静交通衔接 | 第112页 |
6.3.3 游赏系统组织 | 第112-115页 |
6.4 提升库区环境品质 | 第115-119页 |
6.4.1 库城相互融合 | 第115-116页 |
6.4.2 建筑符号加载 | 第116-117页 |
6.4.3 建筑色彩选取 | 第117-118页 |
6.4.4 城市家具配套 | 第118-119页 |
6.5 置入库周文化内涵 | 第119-121页 |
6.5.1 山水文化主宰 | 第119-120页 |
6.5.2 地域文化烘托 | 第120页 |
6.5.3 民俗文化镶嵌 | 第120-121页 |
6.6 小结 | 第121-12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研究结论 | 第122页 |
研究创新 | 第122-12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