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猪源E.coli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大肠杆菌病的医学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 | 第13-14页 |
1.2.1 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1.2.2 生长特性 | 第14页 |
1.2.3 生化反应 | 第14页 |
1.2.4 生境与抗性 | 第14页 |
1.3 大肠杆菌抗药性机制 | 第14-17页 |
1.3.1 抗菌药物目标蛋白靶位的改变 | 第15页 |
1.3.2 灭活酶或合成酶的产生 | 第15页 |
1.3.3 阻碍抗菌药物摄入 | 第15-16页 |
1.3.4 外排泵高水平表达 | 第16页 |
1.3.5 遗传抗药性 | 第16-17页 |
1.4 大肠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药机制 | 第17-19页 |
1.4.1 β-内酸胺类 | 第17页 |
1.4.2 氟喹诺酮类 | 第17页 |
1.4.3 四环素类 | 第17-18页 |
1.4.4 磺胺类 | 第18页 |
1.4.5 多粘菌素类 | 第18-19页 |
1.5 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 第19-23页 |
1.5.1 抗生素耐药现状 | 第19-20页 |
1.5.2 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状况 | 第20-22页 |
1.5.3 食源性大肠杆菌耐药状况 | 第22-23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 第25-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1 主要培养基制备 | 第25-26页 |
2.1.2 生化鉴定试剂制备 | 第26页 |
2.1.3 其他溶剂制备 | 第26-27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样本采集 | 第27页 |
2.2.2 细菌分离培养 | 第27-28页 |
2.2.3 细菌生化特性鉴定 | 第28-29页 |
2.2.4 菌株保存 | 第29页 |
2.3 结果 | 第29-31页 |
2.3.1 培养基分离及镜检结果 | 第29-30页 |
2.3.2 生化特性结果 | 第30页 |
2.3.3 猪源E.coli分离情况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大肠杆菌表型耐药性检测及分析 | 第33-4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3-35页 |
3.1.1 菌株来源 | 第33页 |
3.1.2 质控菌株 | 第33页 |
3.1.3 试验药物 | 第33-34页 |
3.1.4 主要培养基 | 第34页 |
3.1.5 其他试剂 | 第34页 |
3.1.6 仪器耗材 | 第34-3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3.2.1 药液制备和保存 | 第35-36页 |
3.2.2 菌液制备 | 第36页 |
3.2.3 药敏试验测定及判断 | 第36-37页 |
3.3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7-42页 |
3.3.1 580 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 第37-39页 |
3.3.2 不同地区大肠杆菌对13种药物的耐药性 | 第39-40页 |
3.3.3 猪源E.coli多重耐药性 | 第40-42页 |
3.4 讨论 | 第42-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大肠杆菌抗性基因检测及分析 | 第44-58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4-46页 |
4.1.1 菌株DNA模板 | 第44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5页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6-49页 |
4.2.1 质粒DNA提取 | 第46-47页 |
4.2.2 DNA模板的提取 | 第47页 |
4.2.3 抗菌药物抗性基因PCR检测 | 第47-49页 |
4.3 抗菌药物抗性基因结果 | 第49-55页 |
4.3.1 NDM-1基因的检测 | 第49-50页 |
4.3.2 mcr-1基因的检测 | 第50页 |
4.3.3 ESBL酶和AmpC酶基因的检测 | 第50-53页 |
4.3.4 氟喹诺酮类部分基因的检测 | 第53-55页 |
4.4 讨论 | 第55-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