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1.1 枇杷果实物质代谢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1.1 营养物质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1.2 环境对果实营养物质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 代谢组学简介与应用 | 第20-24页 |
1.2.1 代谢组学简介 | 第20-22页 |
1.2.2 代谢组学在园艺学科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3页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2.2 基本品质指标测定 | 第27-28页 |
2.2.1 果形指数测定 | 第27-28页 |
2.2.2 单果重测定 | 第28页 |
2.2.3 硬度测定 | 第28页 |
2.3 糖和有机酸的检测 | 第28-31页 |
2.3.1 样品提取 | 第28页 |
2.3.2 衍生化处理 | 第28页 |
2.3.3 仪器参数和进样程序 | 第28页 |
2.3.4 果实主要糖和有机酸分析 | 第28-31页 |
2.4 总酚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2.4.1 样品提取 | 第31页 |
2.4.2 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2.5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32页 |
2.5.1 样品提取 | 第32页 |
2.5.2 测定方法 | 第32页 |
2.6 以酚类物质为主的次生代谢组学检测 | 第32-41页 |
2.6.1 样品提取 | 第32页 |
2.6.2 仪器参数和进样程序 | 第32-33页 |
2.6.3 次生代谢产物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 第33-41页 |
2.7 OA和UA的定量 | 第41-42页 |
2.7.1 样品提取 | 第41页 |
2.7.2 测定方法 | 第41页 |
2.7.3 物质检测图谱和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3 果实发育过程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第43-61页 |
3.1 基本品质指标 | 第43页 |
3.2 糖和有机酸测定 | 第43-46页 |
3.3 以酚类物质为主的次生代谢物分析 | 第46-58页 |
3.3.1 总酚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3.3.2 以酚类物质为主的次生代谢物相对定量分析 | 第47-51页 |
3.3.3 以酚类物质为主的次生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3.3.4 发育过程果实数据分析 | 第52-54页 |
3.3.5 标志物筛选 | 第54-58页 |
3.4 OA和UA含量测定 | 第58页 |
3.5 讨论 | 第58-61页 |
4 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过程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第61-78页 |
4.1 糖和有机酸测定 | 第61-64页 |
4.2 以酚类物质为主的次生代谢物分析 | 第64-75页 |
4.2.1 总酚和总黄酮测定 | 第64-65页 |
4.2.2 以酚类物质为主的次生代谢物相对定量分析 | 第65-69页 |
4.2.3 以酚类物质为主的次生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 第69-71页 |
4.2.4 常温处理和0℃处理数据分析及标志物鉴定 | 第71-72页 |
4.2.5 不同低温处理数据分析及标志物鉴定 | 第72-75页 |
4.3 OA和UA测定 | 第75页 |
4.4 讨论 | 第75-78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小结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