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3-18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6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25-26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6页 |
1.4 “人学”和“马克思人学”的内涵 | 第26-31页 |
1.4.1 “人学”的内涵 | 第27-28页 |
1.4.2 “马克思人学”的内涵 | 第28-31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来源、现实依据和个人因素 | 第31-44页 |
2.1 马克思人学理论产生的主要思想来源 | 第31-36页 |
2.1.1 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31-33页 |
2.1.2 欧洲现代文明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33-36页 |
2.2 马克思人学理论产生的重要现实依据 | 第36-40页 |
2.2.1 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现实的批判 | 第36-38页 |
2.2.2 对工人阶级真实处境的揭露 | 第38-40页 |
2.3 马克思人学理论产生的个人因素 | 第40-43页 |
2.3.1 基督教的巨大影响 | 第40-42页 |
2.3.2 强烈的普罗米修斯情结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44-69页 |
3.1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早期准备时期 | 第44-51页 |
3.1.1 强调“定在中的自由” | 第45-49页 |
3.1.2 哲学必须面对现实进而世界化 | 第49-51页 |
3.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初始萌芽时期 | 第51-56页 |
3.2.1 自由自觉的特性是人的类本质 | 第52-53页 |
3.2.2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 第53-56页 |
3.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真正建立时期 | 第56-62页 |
3.3.1 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决定了“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 第57-60页 |
3.3.2 分工导致了“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 | 第60-62页 |
3.4 《资本论》及其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成熟时期 | 第62-68页 |
3.4.1 三大拜物教和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 第62-66页 |
3.4.2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第66-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69-96页 |
4.1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现实起点 | 第69-73页 |
4.1.1 人的现实性来源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 第69-71页 |
4.1.2 “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具体内涵 | 第71-73页 |
4.2 “四大批判”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内在建构逻辑 | 第73-85页 |
4.2.1 宗教批判 | 第74-77页 |
4.2.2 政治批判 | 第77-80页 |
4.2.3 哲学批判 | 第80-83页 |
4.2.4 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83-85页 |
4.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根本旨归 | 第85-90页 |
4.3.1 个人自由的实现是历史过程 | 第86-88页 |
4.3.2 个人自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 第88-90页 |
4.4 物质生产实践是马克思人学旨归的实现途径 | 第90-95页 |
4.4.1 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 | 第91-92页 |
4.4.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第92-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特征 | 第96-115页 |
5.1 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 第96-101页 |
5.1.1 应然与实然的内涵 | 第96-97页 |
5.1.2 马克思人学理论坚持了应然与实然的有机统一 | 第97-101页 |
5.2 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 第101-108页 |
5.2.1 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内涵 | 第101-104页 |
5.2.2 马克思人学理论坚持了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 | 第104-108页 |
5.3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第108-110页 |
5.3.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内涵 | 第108-109页 |
5.3.2 马克思人学理论坚持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 第109-110页 |
5.4 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 第110-114页 |
5.4.1 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内涵 | 第111-112页 |
5.4.2 马克思人学理论坚持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 | 第112-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时代价值 | 第115-136页 |
6.1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理论价值 | 第115-124页 |
6.1.1 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梦想 | 第116-118页 |
6.1.2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第118-122页 |
6.1.3 做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的重大论断 | 第122-124页 |
6.2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124-135页 |
6.2.1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124-126页 |
6.2.2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 第126-132页 |
6.2.3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第132-13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36-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