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新型功能化碳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生物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0页
    1.1 前言第9-10页
    1.2 碳纳米材料的分类第10-14页
        1.2.1 富勒烯第10-11页
        1.2.2 碳量子点第11-12页
        1.2.3 碳纳米管第12-13页
        1.2.4 氧化石墨烯第13页
        1.2.5 类石墨烯材料碳化氮第13-14页
    1.3 碳纳米材料的应用第14-17页
        1.3.1 细胞和活体成像第14页
        1.3.2 分子探针第14-15页
        1.3.3 生物载药第15-16页
        1.3.4 抗癌与抗菌剂第16页
        1.3.5 光催化第16-17页
        1.3.6 光电器件第17页
    1.4 碳量子点的性质以及生物应用第17-23页
        1.4.1 碳量子点的物化性能第17-19页
        1.4.2 碳量子点的合成方法第19-21页
        1.4.3 碳量子点的生物应用研究第21-23页
    1.5 类石墨烯材料碳化氮的性质以及应用第23-28页
        1.5.1 碳化氮的物化性能第23-24页
        1.5.2 碳化氮的合成方法第24-26页
        1.5.3 碳化氮的应用研究进展第26-28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8-30页
第二章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及其光动力性能研究第30-46页
    2.1 概述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6页
        2.2.1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第31-32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第32页
        2.2.3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第32-33页
        2.2.4 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33页
        2.2.5 单线态氧的测量第33页
        2.2.6 过氧化氢的检测第33页
        2.2.7 超氧负离子的检测第33-34页
        2.2.8 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测量第34页
        2.2.9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与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在HeLa细胞内的光动力效果测量第34-35页
        2.2.10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与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方法第35-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5页
        2.3.1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与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第36-39页
        2.3.2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与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动力性能测量第39-42页
        2.3.3 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光动力效果增强机理研究第42-44页
        2.3.4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与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体外细胞实验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基于碳化氮纳米带的荧光探针检测柠檬酸根离子研究第46-59页
    3.1 概述第46-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50页
        3.2.1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第47-48页
        3.2.2 主要实验仪器第48页
        3.2.3 碳化氮纳米条带的制备第48页
        3.2.4 Cu~(2+)-C_3N_4纳米带复合材料的合成第48页
        3.2.5 C_6H_5O_7~(3-)的荧光检测第48-49页
        3.2.6 Cu~(2+)-C_3N_4纳米探针对C_6H_5O_7~(3-)的选择性检测第49页
        3.2.7 细胞成像和细胞毒性试验第49页
        3.2.8 C_3N_4纳米条带与Cu~(2+)-C_3N_4纳米带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第49-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58页
        3.3.1 碳化氮及其碳化氮纳米条带的形貌结构表征第50-52页
        3.3.2 碳化氮纳米条带的光学性质表征第52-53页
        3.3.3 金属离子对C_3N_4纳米带荧光的影响第53页
        3.3.4 基于C_3N_4纳米带的荧光探针在C_6H_5O_7~(3-)检测中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第53-56页
        3.3.5 基于C_3N_4纳米带的荧光探针检测C_6H_5O_7~(3-)的机理探究第56-57页
        3.3.6 C_6H_5O_7~(3-)在细胞内的成像第57-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基于碳化氮纳米点与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抗菌研究第59-71页
    4.1 概述第59-60页
    4.2 实验部分第60-64页
        4.2.1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第60-61页
        4.2.2 主要实验仪器第61页
        4.2.3 碳化氮纳米点的制备第61页
        4.2.4 MoS_2片的制备第61-62页
        4.2.5 C_3N_4纳米点-MoS_2复合材料的合成第62页
        4.2.6 高温处理C_3N_4纳米点-MoS_2复合材料第62页
        4.2.7 光热效果测量第62页
        4.2.8 光动力效果测量第62-63页
        4.2.9 Luria-Bertani培养基的配制第63页
        4.2.10 大肠杆菌与材料的混合第63页
        4.2.11 涂板第63-64页
        4.2.12 C_3N_4纳米点-MoS_2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第6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4-70页
        4.3.1 C_3N_4纳米点-MoS_2复合材料的表征第64-66页
        4.3.2 C_3N_4纳米点-MoS_2复合材料的光动力和光热性能检测第66-67页
        4.3.3 C_3N_4纳米点-MoS_2复合材料的光抗菌的光源选择第67-68页
        4.3.4 C_3N_4纳米点-MoS_2复合材料的光抗菌的浓度选择第68-69页
        4.3.5 C_3N_4纳米点-MoS_2复合材料光抗菌性能研究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2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82-83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83-84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化物增强铝合金防辐射屏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动态特性研究及其在空间展开充气管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