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开孔钢板剪力连接件的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1.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发展概述 | 第14-15页 |
1.3 钢-混凝土组合板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钢-混凝土组合板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钢-混凝土组合板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 剪力连接件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4.1 剪力连接件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2 剪力连接件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 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试验方案与设计 | 第30-49页 |
2.1 概述 | 第30页 |
2.2 桥面板受力特点分析 | 第30-31页 |
2.3 设计原则及试验目的 | 第31-32页 |
2.4 选用的试验参数分析 | 第32-33页 |
2.5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33-40页 |
2.5.1 单向板试件设计 | 第34-37页 |
2.5.2 双向板试件设计 | 第37-40页 |
2.6 试验材料的性能 | 第40-43页 |
2.6.1 混凝土 | 第40-42页 |
2.6.2 钢板 | 第42-43页 |
2.6.3 钢筋 | 第43页 |
2.7 加载设备及加载方案 | 第43-45页 |
2.7.1 加载设备及方式 | 第43-44页 |
2.7.2 加载方案 | 第44页 |
2.7.3 加载注意事项 | 第44-45页 |
2.8 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 | 第45-48页 |
2.9 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钢-混凝土单向组合板试验结果 | 第49-70页 |
3.1 主要试验结果 | 第49-52页 |
3.2 荷载-挠度曲线 | 第52-57页 |
3.3 荷载-应变曲线 | 第57-61页 |
3.4 荷载-滑移曲线 | 第61-63页 |
3.5 裂缝分布情况 | 第63-68页 |
3.6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钢-混凝土双向组合板试验结果 | 第70-90页 |
4.1 主要试验结果 | 第70-72页 |
4.2 荷载-挠度曲线 | 第72-76页 |
4.3 荷载-应变曲线 | 第76-83页 |
4.4 裂缝分布情况 | 第83-87页 |
4.5 单双向板对比 | 第87-88页 |
4.6 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90-115页 |
5.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90页 |
5.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90-98页 |
5.2.1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91-92页 |
5.2.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92-98页 |
5.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98-104页 |
5.3.1 单元选择 | 第98-99页 |
5.3.2 钢与混凝上界面模型 | 第99-100页 |
5.3.3 混凝土中的钢筋模型 | 第100页 |
5.3.4 网格划分 | 第100-101页 |
5.3.5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101-102页 |
5.3.6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 第102-104页 |
5.4 计算结果 | 第104-113页 |
5.4.1 特征荷载比较 | 第104-107页 |
5.4.2 挠度比较 | 第107-110页 |
5.4.3 应变比较 | 第110-113页 |
5.4.4 裂缝比较 | 第113页 |
5.5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承载力及变形计算 | 第115-140页 |
6.1 单向板正弯矩作用下的抗弯承载力 | 第115-124页 |
6.1.1 弹性阶段的计算 | 第115-116页 |
6.1.2 开裂弯矩的计算 | 第116-120页 |
6.1.3 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 第120-124页 |
6.2 单向板负弯矩作用下的抗弯承载力 | 第124-127页 |
6.2.1 开裂弯矩的计算 | 第124-126页 |
6.2.2 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 第126-127页 |
6.3 抗剪承载力 | 第127-130页 |
6.3.1 竖向抗剪承载力 | 第127-129页 |
6.3.2 纵向抗剪承载力 | 第129-130页 |
6.4 刚度计算 | 第130-135页 |
6.4.1 初始刚度 | 第130-131页 |
6.4.2 开裂后刚度 | 第131-135页 |
6.5 裂缝计算 | 第135-139页 |
6.5.1 裂缝间距计算 | 第136-138页 |
6.5.2 裂缝宽度计算 | 第138-139页 |
6.6 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7章 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抗弯有效作用宽度 | 第140-150页 |
7.1 弹性薄板的经典解法 | 第140-145页 |
7.1.1 纳维法 | 第141-142页 |
7.1.2 李维法 | 第142-143页 |
7.1.3 叠加法 | 第143-144页 |
7.1.4 算例验证 | 第144-145页 |
7.2 板的抗弯有效作用宽度 | 第145-148页 |
7.2.1 国内规范的计算方法 | 第146-147页 |
7.2.2 美国AASHTO的计算方法 | 第147页 |
7.2.3 欧4规范的计算方法 | 第147-148页 |
7.3 抗弯有效作用宽度试验分析 | 第148-149页 |
7.3.1 经典公式验算 | 第148页 |
7.3.2 试验分析 | 第148-149页 |
7.4 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8章 双向组合板承载力计算 | 第150-159页 |
8.1 正交异性双向板的屈服线理论 | 第150-154页 |
8.1.1 直线形屈服线模式 | 第152-153页 |
8.1.2 三角形屈服线模式 | 第153-154页 |
8.1.3 扇形屈服线模式 | 第154页 |
8.2 单位宽度的极限弯矩计算方法 | 第154-156页 |
8.3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56页 |
8.4 弯曲冲切破坏模式 | 第156-158页 |
8.5 小结 | 第158-1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2页 |
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59-161页 |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