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导论 | 第12-30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24页 |
1.2.1 地方治理 | 第15-17页 |
1.2.2 地方政府 | 第17-19页 |
1.2.3 市场模式 | 第19-21页 |
1.2.4 非政府组织 | 第21-23页 |
1.2.5 协同及协同治理 | 第23-2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4-2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1.4 主要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28-30页 |
2 协作性公共管理:文献评论与分析框架 | 第30-58页 |
2.1 地方治理和协作性公共管理 | 第30-35页 |
2.2 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 | 第35-45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35-37页 |
2.2.2 多中心理论 | 第37-39页 |
2.2.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39-41页 |
2.2.4 资源依赖理论 | 第41-42页 |
2.2.5 交易成本理论 | 第42-43页 |
2.2.6 网络治理理论 | 第43-45页 |
2.3 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关键概念 | 第45-49页 |
2.3.1 协作的定义 | 第45-46页 |
2.3.2 协作、合作与协调 | 第46-47页 |
2.3.3 协作的形式 | 第47-48页 |
2.3.4 协作的过程 | 第48-49页 |
2.4 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的争论 | 第49-52页 |
2.5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 第52-58页 |
3 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治理:以浙江省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角色调适与管理创新为例 | 第58-76页 |
3.1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第58-63页 |
3.1.1 地方政府角色及行为模式 | 第58-60页 |
3.1.2 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环境 | 第60-62页 |
3.1.3 地方政府自主性 | 第62-63页 |
3.2 浙江市场体系扩展与“市场增进型”政府演进 | 第63-68页 |
3.3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与市场主体协同治理的积极成果 | 第68-72页 |
3.4 市场与政府协同治理的浙江实践讨论 | 第72-76页 |
4 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以浙江省社会主体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为例 | 第76-111页 |
4.1 西方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理论及其本土化 | 第76-85页 |
4.1.1 “国家在社会中”和“国家与社会共治” | 第76-78页 |
4.1.2 国内社会协同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 第78-85页 |
4.2 浙江民营经济的勃兴与社会重新生长 | 第85-87页 |
4.3 发展型政府转型与社会主体参与地方治理 | 第87-90页 |
4.4 浙江的社会协同实践与发展 | 第90-104页 |
4.4.1 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 | 第90-94页 |
4.4.2 社区建设与管理 | 第94-101页 |
4.4.3 公民参与及其发展 | 第101-104页 |
4.5 社会与政府协同治理的浙江实践讨论 | 第104-111页 |
5 地方治理中的协同机制及其整合 | 第111-130页 |
5.1 影响协同的核心要素与协同治理模式 | 第111-116页 |
5.2 协同机制的定义与内涵 | 第116-118页 |
5.3 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和方法 | 第118-125页 |
5.4 协同机制的整合 | 第125-128页 |
5.5 对协同机制的进一步讨论 | 第128-13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30-13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0-13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3页 |
党政部门文件及资料 | 第153-154页 |
作者简历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