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无线体域网概述 | 第10-16页 |
1.2.1 无线体域网体系结构 | 第11-12页 |
1.2.2 无线体域网技术要求 | 第12-13页 |
1.2.3 无线体域网应用 | 第13-14页 |
1.2.4 无线体域网隐私保护面临的安全问题及挑战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工作 | 第18-28页 |
2.1 无线体域网隐私保护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 无线体域网隐私保护的需求 | 第19-21页 |
2.3 无线体域网隐私保护的分类 | 第21-27页 |
2.3.1 数据传输隐私保护及其相关技术 | 第22-24页 |
2.3.2 位置隐私保护及其相关技术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双机制隐私保护算法的设计思想 | 第28-34页 |
3.1 无线体域网典型架构 | 第28-29页 |
3.2 攻击者模型 | 第29页 |
3.3 设计目标 | 第29-30页 |
3.4 双机制隐私保护算法的概要设计 | 第30-33页 |
3.4.1 传输模式隐藏机制 | 第31-32页 |
3.4.2 节点位置虚拟化机制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双机制隐私保护算法的详细设计 | 第34-50页 |
4.1 传输模式隐藏机制详细设计 | 第34-42页 |
4.1.1 传输模型 | 第34-37页 |
4.1.2 调节模块隐藏传输模式 | 第37-39页 |
4.1.3 随机化发射功率 | 第39-42页 |
4.2 节点位置虚拟化机制详细设计 | 第42-49页 |
4.2.1 差分RSS定位 | 第42-47页 |
4.2.2 攻击者定位 | 第47-48页 |
4.2.3 协调器节点干扰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评价 | 第50-62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50-51页 |
5.1.1 硬件介绍 | 第50页 |
5.1.2 开发环境 | 第50-51页 |
5.2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60页 |
5.3.1 传输模式隐藏机制 | 第51-53页 |
5.3.2 节点位置虚拟化机制 | 第53-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