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概论 | 第10-17页 |
1.1.1 纤维素生物质简介 | 第10-11页 |
1.1.2 纤维素的预处理 | 第11-12页 |
1.1.3 纤维素酶的组成和结构 | 第12-14页 |
1.1.4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 | 第14页 |
1.1.5 纤维素酶的生产 | 第14-16页 |
1.1.6 耦合发酵产醇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17-19页 |
1.2.1 纤维素酶在酿造、发酵工业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2 纤维素酶在纺织业的应用 | 第18页 |
1.2.3 纤维素酶在生物能源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原料预处理及其发酵产酶与酶解效果研究 | 第21-33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1-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原料预处理 | 第23-24页 |
2.2.2 培养方式 | 第24页 |
2.2.3 预处理稻草粉原料的酶解糖化 | 第24页 |
2.2.4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2.2.5 粗酶液的提取 | 第25页 |
2.2.6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7 预处理前后稻草粉成分分析 | 第26页 |
2.2.8 稻草粉酶解液中糖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2.3.1 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2.3.2 预处理后原料组成成分变化 | 第27-29页 |
2.3.3 预处理方式对稻草粉固态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4 预处理方式对稻草粉基质酶解糖化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三菌固态发酵产酶条件优化 | 第33-46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33-35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3-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2.1 溶液的配置 | 第35页 |
3.2.2 菌种的培养 | 第35页 |
3.2.3 粗酶液的提取 | 第35页 |
3.2.4 酶活力的测定 | 第35页 |
3.2.5 单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3.2.6 响应面实验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3.1 单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3.3.2 响应面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3.3.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三菌发酵体系中酵母菌降低反馈抑制作用的影响 | 第46-54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46-48页 |
4.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6-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4.2.1 菌种的培养 | 第48页 |
4.2.2 粗酶液的提取 | 第48页 |
4.2.3 酶活力的测定 | 第48页 |
4.2.4 培养基中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48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多菌固态发酵产酶、酶解糖化及耦合产醇研究 | 第54-66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54-56页 |
5.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4-5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5.2.1 溶液的配置 | 第56页 |
5.2.2 原料预处理 | 第56页 |
5.2.3 重铬酸钾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6页 |
5.2.4 发酵液中乙醇含量测定 | 第56-57页 |
5.2.5 菌种的培养 | 第57页 |
5.2.6 酿酒酵母产醇最优条件的确定 | 第57页 |
5.2.7 稻草粉基质的酶解糖化耦合产醇 | 第57-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5.3.1 乙醇标准曲线 | 第58页 |
5.3.2 单因素分析 | 第58-62页 |
5.3.3 酿酒酵母产醇条件优化 | 第62-63页 |
5.3.4 不同预处理方式稻草粉基质糖化产醇效果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