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股东权利安排的公司实践与类别股制度 | 第12-16页 |
一、问题的引出——公司实践中的股东权利安排 | 第12-13页 |
(一)“对赌协议”第一案——甘肃世恒与海富投资 | 第12-13页 |
(二)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 | 第13页 |
二、公司实践中的股东权利安排存在的法律风险 | 第13-14页 |
三、法律风险的消除——引入类别股制度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类别股份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6-25页 |
一、类别股份制度概述 | 第16-19页 |
(一)类别股的概念界定和种类 | 第16-17页 |
(二)类别股制度与股东平等原则 | 第17-19页 |
(三)类别股制度与类别股东权益保护 | 第19页 |
二、我国类别股份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一)我国类别股份制度的立法状况 | 第19-20页 |
(二)我国类别股份制度的实践状况 | 第20-21页 |
三、类别股制度的构建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1-25页 |
(一)类别股制度的立法位阶问题 | 第21-22页 |
(二)类别股的法律规范与章程效力问题 | 第22页 |
(三)类别股东表决权行使问题 | 第22-23页 |
(四)优先股与赎回股的适用问题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世界各国(地区)类别股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5-34页 |
一、各国(地区)类别股创设依据的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一)英美法系的创设依据:自由模式 | 第25-26页 |
(二)大陆法系的创设依据:法定模式 | 第26-27页 |
二、各国(地区)类别股主要类别的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一)美国类别股的主要类别 | 第27-28页 |
(二)英国类别股的主要类别 | 第28-29页 |
(三)德国类别股的主要类别 | 第29页 |
(四)日本类别股的主要类别 | 第29-30页 |
三、各国(地区)类别股东大会制度对比分析 | 第30-34页 |
(一)类别表决范围 | 第30-31页 |
(二)类别表决条件 | 第31-32页 |
(三)表决权恢复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司类别股制度的构建及类别股东权益保护 | 第34-43页 |
一、我国类别股制度的构建 | 第34-36页 |
(一)类别股的创设依据——自由模式还是法定模式 | 第34-35页 |
(二)类别股的类别设置 | 第35-36页 |
二、类别股东权益保护的事前救济——类别表决制度 | 第36-39页 |
(一)适当扩大类别表决的范围 | 第36-37页 |
(二)类别股东大会的召集与出席 | 第37-38页 |
(三)调整类别股东大会的出席要件和表决要件 | 第38-39页 |
(四)表决权恢复及加倍恢复规则 | 第39页 |
三、类别股东权益保护的事后救济 | 第39-40页 |
(一)类别股东诉权 | 第39-40页 |
(二)异议类别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 | 第40页 |
四、典型类别股的权利保护 | 第40-43页 |
(一)优先股股东权利保护 | 第40-41页 |
(二)赎回股股东权利保护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