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农村基层治理主体腐败防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 第11-12页 |
1.2.1 农村基层治理主体 | 第11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 | 第11-12页 |
1.2.3 腐败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5-16页 |
1.4 研究逻辑与结构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牡丹江市农村基层治理主体腐败的现状及特点 | 第18-31页 |
2.1 牡丹江地区基本发展概况介绍 | 第18-20页 |
2.1.1 牡丹江地区经济社会概况 | 第18页 |
2.1.2 牡丹江基层权力配置概况 | 第18-20页 |
2.2 牡丹江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 | 第20-24页 |
2.2.1 村级社会治理形态 | 第20-21页 |
2.2.2 基层自治运行模式 | 第21-22页 |
2.2.3 基层社会腐败统计 | 第22-24页 |
2.3 牡丹江市基层治理主体腐败的形式和表现 | 第24-28页 |
2.3.1 腐败形式 | 第24-27页 |
2.3.2 腐败表现 | 第27-28页 |
2.4 牡丹江市基层治理主体腐败的特征 | 第28-30页 |
2.4.1 腐败团体与个人收入低 | 第28页 |
2.4.2 腐败不易发觉且危害大 | 第28-29页 |
2.4.3 基层腐败难以界定 | 第29-30页 |
2.4.4 腐败手段多样化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牡丹江市农村基层治理主体腐败的病理分析 | 第31-43页 |
3.1 基层社会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 第31-34页 |
3.1.1 基层权力配置方式不合理 | 第31页 |
3.1.2 村级“三务”公开制度运行不佳 | 第31-32页 |
3.1.3 村级治理主体责权不明确 | 第32-33页 |
3.1.4 村级自治制度法制化程度低 | 第33页 |
3.1.5 村级干部收入困境难以协调 | 第33-34页 |
3.2 公权力结构和制约机制缺失 | 第34-36页 |
3.2.1 基层公权力限制意识差 | 第34页 |
3.2.2 缺乏对公权力的合理认知 | 第34-35页 |
3.2.3 缺乏公权力的责权对应体系 | 第35-36页 |
3.2.4 个人利益与公权力形成背离 | 第36页 |
3.3 反腐制度设计与执行有缺陷 | 第36-39页 |
3.3.1 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 | 第36-37页 |
3.3.2 反腐制度设计缺乏合理性 | 第37-38页 |
3.3.3 缺乏有效的党内监督机制 | 第38-39页 |
3.3.4 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 | 第39页 |
3.4 村级行政干部主体制约性差 | 第39-41页 |
3.4.1 村级行政干部素质较低 | 第39-40页 |
3.4.2 缺乏对干部的廉政教育 | 第40-41页 |
3.4.3 权力寻租思维难以杜绝 | 第41页 |
3.4.4 基层机会主义思想作用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防治农村基层腐败的措施对策和建议 | 第43-54页 |
4.1 优化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体系 | 第43-46页 |
4.1.1 制定村级管理政务公开制度 | 第43-44页 |
4.1.2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及审计制度 | 第44页 |
4.1.3 提高村级行政主体内控审计水平 | 第44-45页 |
4.1.4 高薪养廉并优化薪酬激励体系 | 第45-46页 |
4.2 优化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配置体系 | 第46-48页 |
4.2.1 提高基层社会自治的权力制衡性 | 第46页 |
4.2.2 提高农村基层社会多中心治理水平 | 第46-47页 |
4.2.3 提高党政治理主体分离水平 | 第47页 |
4.2.4 提高行政权与财权的分离程度 | 第47-48页 |
4.3 优化村级行政治理监督制度 | 第48-50页 |
4.3.1 提高党纪机关监督力度 | 第48页 |
4.3.2 提高村委会监督水平 | 第48-49页 |
4.3.3 提高村民公众协同监督性 | 第49-50页 |
4.3.4 落实跟踪监督与追踪制度 | 第50页 |
4.4 提高村级党政干部素质 | 第50-53页 |
4.4.1 建立干部长效培训机制 | 第50-51页 |
4.4.2 完善廉政教育体系 | 第51-52页 |
4.4.3 提高干部自我教育能力 | 第52-53页 |
4.4.4 提高干部与时俱进的程度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