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旋挖钻机简介 | 第11-14页 |
1.2.1 结构组成 | 第11-12页 |
1.2.2 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旋挖钻机参数化建模 | 第17-26页 |
2.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17-19页 |
2.1.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17页 |
2.1.2 分析工具ANSYS软件介绍 | 第17-18页 |
2.1.3 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 | 第18-19页 |
2.2 建立整机参数化模型的意义 | 第19-20页 |
2.2.1 建立整机模型的意义 | 第19页 |
2.2.2 建立参数化模型的意义 | 第19-20页 |
2.3 建立模型 | 第20-25页 |
2.3.1 模型简化及连接处理 | 第20-22页 |
2.3.2 单元类型选择 | 第22-23页 |
2.3.3 材料属性定义 | 第23页 |
2.3.4 参数设定 | 第23-24页 |
2.3.5 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旋挖钻机静力学分析 | 第26-43页 |
3.1 静力学分析概述 | 第26页 |
3.2 典型工况汇总 | 第26-29页 |
3.3 约束与加载 | 第29-35页 |
3.3.1 边界条件与载荷 | 第29-31页 |
3.3.2 加载正确性验证 | 第31-32页 |
3.3.3 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32-35页 |
3.4 分析结果 | 第35-42页 |
3.4.1 钻进工况 | 第35-38页 |
3.4.2 提升工况 | 第38-40页 |
3.4.3 其它工况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旋挖钻机动力学分析 | 第43-55页 |
4.1 结构动力学分析概述 | 第43页 |
4.2 模态分析 | 第43-48页 |
4.2.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4页 |
4.2.2 模态分析过程 | 第44-46页 |
4.2.3 模态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4.3 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48-54页 |
4.3.1 瞬态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第48页 |
4.3.2 瞬态动力学分析过程 | 第48-50页 |
4.3.3 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旋挖钻机结构分析软件开发 | 第55-68页 |
5.1 开发工具 | 第55-57页 |
5.1.1 Visual Basic 6.0 编程语言 | 第55页 |
5.1.2 ANSYS二次开发工具 | 第55-56页 |
5.1.3 VB与ANSYS的接口技术 | 第56-57页 |
5.2 软件功能 | 第57页 |
5.3 设计流程 | 第57-59页 |
5.4 软件界面 | 第59-67页 |
5.4.1 登录界面介绍 | 第59-60页 |
5.4.2 软件操作界面 | 第60-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