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25页 |
1.1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1.1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形态特征 | 第17页 |
1.1.2 内部因素调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 大麦糊粉层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1 大麦糊粉层结构 | 第19-20页 |
1.2.2 糊粉层功能 | 第20页 |
1.2.3 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特点及分子机制 | 第20-21页 |
1.4 H_2S在植物体内的产生和功能 | 第21-23页 |
1.5 SO_2的产生和在植物体中的功能 | 第23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H_2S延缓大麦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机制研究 | 第25-41页 |
2.1 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试剂 | 第25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台盼蓝染色法观察大麦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26页 |
2.2.2 活性氧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2.2.3 SOD、CAT、APX、POD、LOX活性测定 | 第27-29页 |
2.2.4 SOD、CAT、LOX及半胱氨酸蛋白酶及抑制基因表量测定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2.3.1 H_2S延缓大麦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进程 | 第30-31页 |
2.3.2 H_2S对大麦糊粉层细胞内·O_2~-、H_2O_2、MDA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3 H_2S对大麦糊粉层细胞内SOD、CAT、APX、POD、LOX酶活的影响 | 第32-35页 |
2.3.4 H_2S对抗氧化酶及半胱氨酸蛋白酶相关基因表达调控 | 第35-37页 |
2.3.5 H_2S延缓GA处理的大麦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37-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SO_2延缓大麦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机制研究 | 第41-60页 |
3.1 材料和试剂 | 第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3.2.1 台盼蓝染色法观察大麦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41-42页 |
3.2.2 大麦糊粉层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测定 | 第42页 |
3.2.3 大麦糊粉层细胞内抗氧化酶系统酶活活性测定 | 第42-44页 |
3.2.4 SOD、APX、CAT、LOX及半胱氨酸蛋白酶及抑制蛋白基因表达量测定 | 第44页 |
3.2.5 荧光染色法对体内ROS、NO和H_2S定位及定量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9页 |
3.3.1 SO_2促进大麦糊粉层细胞内体内H_2S含量上升 | 第45-46页 |
3.3.2 SO_2延缓大麦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46-48页 |
3.3.3 SO_2对大麦糊粉层细胞内·O_2~-、H_2O_2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4 SO_2对大麦糊粉层细胞内SOD、APX、CAT、POD、HPL、GR以及LOX酶活影响 | 第50-54页 |
3.3.5 SO_2降低大麦糊粉层细胞内体内总ROS含量 | 第54-55页 |
3.3.6 SO_2促进大麦糊粉层细胞内体内NO产生 | 第55-56页 |
3.3.7 SO_2对抗氧化酶及半胱氨酸蛋白酶相关基因表达调控 | 第56-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H_2S与SO_2提高大麦种子萌发早期B-淀粉酶活性并促进糊粉层细胞A-淀粉酶的分泌 | 第60-73页 |
4.1 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60-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4.2.1 β-淀粉酶的提取 | 第61页 |
4.2.2 α-淀粉酶的提取 | 第61-62页 |
4.2.3 α/β-淀粉酶活性电泳 | 第62页 |
4.2.4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62-63页 |
4.2.5 β-巯基乙醇法处理p-淀粉酶 | 第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4.3.1 H_2S处理提高大麦种子萌发早期β-淀粉酶活性并促进糊粉层细胞α-淀粉酶的分泌 | 第63-68页 |
4.3.2 SO_2处理对β-淀粉酶活性并促进死亡过程中α-淀粉酶的分泌的影响 | 第68-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