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热泵型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填料特性及能量匹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建筑能耗现状第10页
        1.1.2 建筑HVAC系统现状第10-11页
        1.1.3 空气调湿技术现状第11-13页
    1.2 溶液调湿设备研究综述第13-18页
        1.2.1 空气与溶液热质交换特性研究第13-14页
        1.2.2 溶液调湿/再生填料研究第14-16页
        1.2.3 溶液调湿系统冷热源研究第16-17页
        1.2.4 溶液调湿技术研究的不足第17-18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本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页
        1.3.3 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机组性能实验平台介绍第20-33页
    2.1 热泵型溶液调湿新风机组介绍第20-27页
        2.1.1 实验填料第21-22页
        2.1.2 调湿/再生系统第22-25页
        2.1.3 热泵系统第25-26页
        2.1.4 控制系统第26-27页
    2.2 参数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第27-28页
    2.3 性能评价指标第28-29页
    2.4 测量误差分析第29-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不同波纹填料除湿性能实验第33-44页
    3.1 实验目的第33页
    3.2 实验方案第33-34页
    3.3 实验过程基本情况第34-36页
        3.3.1 能量平衡分析第34-36页
        3.3.2 机组运行情况第36页
    3.4 不同波纹填料除湿性能比较第36-43页
        3.4.1 空气流量对不同波纹填料除湿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3.4.2 溶液流量对不同波纹填料除湿性能的影响第38-40页
        3.4.3 溶液温度对不同波纹填料除湿性能的影响第40-42页
        3.4.4 与文献中波纹填料除湿实验结果比较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波纹填料表面LiBr溶液分布的CFD模拟第44-64页
    4.1 波纹填料表面三维溶液流动物理模型第44-46页
    4.2 波纹填料表面三维溶液流动数学模型第46-51页
        4.2.1 溶液流动控制方程第46-47页
        4.2.2 表面张力动量源项第47-48页
        4.2.3 气、液相间作用力动量源项第48-49页
        4.2.4 初始条件第49页
        4.2.5 边界条件第49-51页
    4.3 网格划分与数值计算方法第51-52页
    4.4 波纹填料表面溶液分布的评价指标第52-53页
    4.5 润湿比面积实验及相关理论第53-56页
        4.5.1 润湿比面积实验测定第53-54页
        4.5.2 文献中润湿比面积经验公式第54-55页
        4.5.3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和相关理论的比较第55-56页
    4.6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56-62页
        4.6.1 溶液在波纹填料表面铺展成膜的过程第56-58页
        4.6.2 固液接触角对填料表面溶液流动的影响第58页
        4.6.3 表面细波纹对填料表面溶液流动的影响第58-60页
        4.6.4 不同空气流速下填料表面溶液流动情况第60-61页
        4.6.5 不同溶液流速下填料表面溶液流动情况第61-62页
    4.7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机组能量匹配研究第64-74页
    5.1 热泵系统与调湿/再生系统冷热量供需情况第64-65页
    5.2 采用辅助冷凝器的机组能量匹配方案第65页
    5.3 热泵型溶液调湿新风机组能流模型第65-67页
        5.3.1 机组能流链第66页
        5.3.2 能流图绘制软件e!Sankey第66-67页
    5.4 不同溶液浓度控制方案下机组能流分析第67-73页
        5.4.1 机组能效评价指标第67-68页
        5.4.2 夏季工况下机组能流分析第68-70页
        5.4.3 冬季工况下机组能流分析第70-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6.1 主要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地掉层框架隔震结构扭转效应及其试验研究
下一篇:黄土地区地铁盾构施工对临近建筑物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