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式水平对动空气压缩机动力学仿真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概述 | 第7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1 压气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9页 |
1.3.2 内燃式压气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3 多体动力学仿真现状 | 第9-10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内燃式水平对动空气压缩机原理分析 | 第11-17页 |
2.1 内燃式水平对动空气压缩机机构原理分析 | 第11-12页 |
2.2 内燃式水平对动空气压缩机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12-15页 |
2.2.1 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12-14页 |
2.2.2 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14-15页 |
2.3 动力活塞与压气活塞受力分析 | 第15-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三维模型与多刚体模型的建立 | 第17-28页 |
3.1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第17页 |
3.2 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17-19页 |
3.2.1 主要参数 | 第18页 |
3.2.2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18-19页 |
3.3 多刚体模型的建立 | 第19-27页 |
3.3.1 重命名零部件 | 第19-20页 |
3.3.2 新材料的创建与材料属性的修改 | 第20-21页 |
3.3.3 约束的施加 | 第21-23页 |
3.3.4 载荷的施加 | 第23-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多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28-42页 |
4.1 ADMAS中多刚体方程 | 第28-30页 |
4.1.1 拉格朗日方程的一般形式 | 第28-29页 |
4.1.2 ADAMS中多刚体系统的动能 | 第29页 |
4.1.3 多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第29-30页 |
4.2 方案1仿真分析 | 第30-32页 |
4.2.1 曲轴输出端轴承支点力的比较 | 第30-31页 |
4.2.2 曲轴自由端轴承支点力的比较 | 第31-32页 |
4.3 方案2仿真分析 | 第32-39页 |
4.3.1 曲轴的速度波动系数 | 第32-33页 |
4.3.2 活塞速度的分析 | 第33-34页 |
4.3.3 活塞加速度的分析 | 第34-36页 |
4.3.4 连杆大头端力的比较 | 第36-37页 |
4.3.5 连杆小头端力的比较 | 第37-38页 |
4.3.6 输出端轴承支点力 | 第38-39页 |
4.3.7 自由端轴承支点力 | 第39页 |
4.4 分析结果汇总 | 第39-41页 |
4.5 方案1与方案2的对比分析 | 第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多柔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2-59页 |
5.1 多柔体动力学方程 | 第42-44页 |
5.2 曲轴有限元模型 | 第44-51页 |
5.2.1 方案1曲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5.2.2 方案2曲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51页 |
5.2.3 模态分析的对比 | 第51页 |
5.3 HYPERMESH生成曲轴的模态中性文件 | 第51-53页 |
5.3.1 柔性体生成的方法 | 第51页 |
5.3.2 模态中性文件的生成 | 第51-53页 |
5.3.3 模态中性文件的输出 | 第53页 |
5.4 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5.5 多柔体动力学与运动学的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5.5.1 曲轴转速的比较 | 第55页 |
5.5.2 活塞加速度的比较 | 第55-56页 |
5.5.3 连杆大头端力的比较 | 第56-57页 |
5.5.4 连杆小头端力的比较 | 第57-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曲轴的疲劳分析 | 第59-65页 |
6.1 NSOFT疲劳分析软件概况 | 第59页 |
6.2 曲轴的破坏趋势以及危险节点的获取 | 第59-61页 |
6.3 关键节点的疲劳分析 | 第61-64页 |
6.3.1 关键节点应力的提取 | 第62页 |
6.3.2 载荷谱的处理 | 第62-63页 |
6.3.3 疲劳分析及寿命预测 | 第63-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