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人物形象比较 | 第10页 |
·主题思想比较 | 第10页 |
·创作方法、艺术手法、文体形式比较 | 第10-11页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本文的特色 | 第11-12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从性别观角度对《源氏物语》、《红楼梦》进行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基本理论与观点 | 第13-15页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13页 |
·性别诗学 | 第13-15页 |
第3章 《源氏物语》、《红楼梦》性别观比较 | 第15-25页 |
·《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观比较 | 第15-20页 |
·《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观的相同点 | 第15-18页 |
·《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观的不同点 | 第18-20页 |
·《源氏物语》、《红楼梦》男性观比较 | 第20-25页 |
·《源氏物语》、《红楼梦》男性观的相同点 | 第20-22页 |
·《源氏物语》、《红楼梦》男性观的不同点 | 第22-25页 |
第4章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性别观异同的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相同性别观的原因 | 第25-27页 |
·作者的因素 | 第25-26页 |
·封建贵族社会的奢靡衰落 | 第26页 |
·相似的地理位置 | 第26页 |
·封建思想的影响 | 第26-27页 |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不同性别观的原因 | 第27-31页 |
·作者性别的差异及生活阅历和阶级关注的迥异 | 第27页 |
·婚姻观的差异 | 第27-29页 |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文学思潮的差异 | 第29-31页 |
第5章 透过作品人物形象分析双性同体的人物性格 | 第31-34页 |
·女性人物的男性气质 | 第31-32页 |
·男性人物的女性气质 | 第32页 |
·“双性同体”的理想人格 | 第32-34页 |
第6章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性别审美及文化内涵 | 第34-39页 |
·《源氏物语》与中日文化的融合 | 第34-37页 |
·两种异质文化的影响与互渗 | 第34-36页 |
·《源氏物语》体现的日本文学的审美意识----物哀 | 第36-37页 |
·“红楼”中阴柔美的体现 | 第37-39页 |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追求自然美 | 第37页 |
·《红楼梦》与雅风格的关系 | 第37-39页 |
第7章 《源氏物语》《红楼梦》性别观的局限性 | 第39-44页 |
·《红楼梦》中男性对女性的同情反映了男性话语的偏见 | 第39页 |
·《红楼梦》中男性对女性的不完全解放 | 第39-40页 |
·《红楼梦》中呼吁女性独立的人格,又无意识中欲控制女性平等独立意志---男女话语的矛盾和冲突 | 第40页 |
·《红楼梦》、《源氏物语》中沿袭封建传统性别观 | 第40-41页 |
·《红楼梦》、《源氏物语》中认同出身的不平等 | 第41-42页 |
·《红楼梦》、《源氏物语》中突出女性意识又明显削弱其进步的性别观 | 第42-43页 |
·《红楼梦》、《源氏物语》作者的唯美主义创作倾向使人物形象理想化 | 第43-4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彰显女性文化,开拓双性气质,体现性别诗学的多元性及现代性 | 第44页 |
·作者性别观的前瞻性 | 第44-45页 |
·两性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