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电力系统异步互联的优点 | 第10-11页 |
1.1.2 电力系统异步互联的不同方式 | 第11页 |
1.1.3 异步互联系统的频率控制问题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直流孤岛运行 | 第12-13页 |
1.2.2 区域电网间的异步互联 | 第13-14页 |
1.2.3 功率扰动下的频率动态特性 | 第14页 |
1.2.4 频率控制的主要手段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系统频率动态响应的机理分析 | 第17-31页 |
2.1 系统频率动态响应的过程 | 第17-26页 |
2.1.1 暂态扰动功率的分配机理 | 第18-20页 |
2.1.2 负荷的频率特性 | 第20-21页 |
2.1.3 系统一次调频 | 第21-23页 |
2.1.4 系统二次调频 | 第23页 |
2.1.5 低频减载 | 第23-24页 |
2.1.6 直流功率支援 | 第24-25页 |
2.1.7 频率动态响应过程小结 | 第25-26页 |
2.2 案例分析 | 第26-30页 |
2.2.1 事件概况 | 第26页 |
2.2.2 频率控制要求和考察指标 | 第26-27页 |
2.2.3 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 第27-28页 |
2.2.4 联络线功率分析 | 第28-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送端孤岛方式下频率动态响应及改进措施 | 第31-51页 |
3.1 提高仿真精度的改进措施 | 第31-33页 |
3.2 直流孤岛运行对频率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33-41页 |
3.2.1 机理分析 | 第33-34页 |
3.2.2 仿真对比 | 第34-41页 |
3.3 改善频率动态特性的措施 | 第41-50页 |
3.3.1 备用的定义和分类 | 第42页 |
3.3.2 一次调频备用容量的科学制定 | 第42-44页 |
3.3.3 一次调频备用容量的空间分布 | 第44-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区域电网异步互联下的频率动态响应及控制措施 | 第51-70页 |
4.1 云南异步联网对系统频率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51-60页 |
4.1.1 对受端系统的影响 | 第51-58页 |
4.1.2 对送端系统的影响 | 第58-60页 |
4.2 改善频率动态特性的措施 | 第60-68页 |
4.2.1 切机策略的作用分析 | 第60-61页 |
4.2.2 直流功率支援策略的作用分析 | 第61-68页 |
4.3 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