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服务的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20-23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1.3.2 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培训现状 | 第25-33页 |
2.1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 第25-29页 |
2.1.1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规模 | 第25页 |
2.1.2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 第25-28页 |
2.1.3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特征 | 第28-29页 |
2.2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现状 | 第29-33页 |
2.2.1 培训机构建设 | 第30页 |
2.2.2 培训政策保障 | 第30-32页 |
2.2.3 培训财政投入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47页 |
3.1 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成效 | 第33-36页 |
3.1.1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服务的竞争力 | 第33-34页 |
3.1.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顺利就业 | 第34-35页 |
3.1.3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 第35-36页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1页 |
3.2.1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府职能缺位 | 第36-39页 |
3.2.2 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39-41页 |
3.2.3 新生代农民工实际参训率有限 | 第41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7页 |
3.3.1 制度制约因素:二元经济结构 | 第41-43页 |
3.3.2 观念制约因素:认识偏差 | 第43-44页 |
3.3.3 社会性因素:社会边缘性地位 | 第44-45页 |
3.3.4 投资体制因素:单一化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国内其他地区农民工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 第47-52页 |
4.1 国内其他地区的培训模式 | 第47-50页 |
4.1.1“订单式”模式 | 第47-48页 |
4.1.2“培训券”模式 | 第48页 |
4.1.3“非营利”模式 | 第48-49页 |
4.1.4“双转移”模式 | 第49页 |
4.1.5 其他培训模式 | 第49-50页 |
4.2 其他地区农民工培训的启示 | 第50-52页 |
4.2.1 政府高度重视,提供大量政策支持 | 第50页 |
4.2.2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合作模式 | 第50-51页 |
4.2.3 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 第51页 |
4.2.4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优化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52-59页 |
5.1 履行政府公共培训服务职能 | 第52-53页 |
5.1.1 明确政府角色的定位 | 第52页 |
5.1.2 增强政府的公共培训服务能力 | 第52-53页 |
5.2 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 | 第53-57页 |
5.2.1 创建多元化的培训投入体系 | 第53-54页 |
5.2.2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培训机构评估机制 | 第54-55页 |
5.2.3 建立“订单式”公共培训模式 | 第55-56页 |
5.2.4 创新培训内容:通用基础知识与技能知识 | 第56-57页 |
5.3 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参训热情 | 第57页 |
5.4 健全培训的相关配套服务 | 第57-59页 |
5.4.1 建立农村新生代劳动力人力资源数据库 | 第57页 |
5.4.2 培训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技能 | 第57-58页 |
5.4.3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 | 第58页 |
5.4.4 定期公布区域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培训方案 | 第58页 |
5.4.5 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