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1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简介 | 第13页 |
1.1.2 抗痛风药物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植物提取物应用于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抗氧化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3.1 植物天然成分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植物天然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4 降尿酸活性物质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1 体外化学实验筛选降尿酸活性物质 | 第17-18页 |
1.4.2 细胞实验筛选降尿酸活性物质 | 第18-19页 |
1.4.3 动物实验筛选降尿酸活性物质 | 第19-20页 |
1.5 模拟对接在降尿酸活性物质筛选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5.1 分子对接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5.2 分子描述符与构效关系模型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植物天然成分提取与抗氧化活性检测 | 第26-43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8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3.1 植物天然成分提取 | 第28页 |
2.3.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4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3.5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3.6 植物天然成分DPPH·清除率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7 植物天然成分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 | 第30-31页 |
2.3.8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4.1 原料提取率的测定 | 第32页 |
2.4.2 植物天然成分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2-34页 |
2.4.3 植物天然成分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2.4.4 植物天然成分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2.4.5 植物天然成分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2.4.6 植物天然成分DPPH·清除率的测定结果 | 第37-40页 |
2.4.7 植物天然成分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测定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植物天然成分降尿酸活性检测 | 第43-62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3-45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3-44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3.3.1 双酶偶联法测定XO活性 | 第45-46页 |
3.3.2 天然成分抗氧化活性与XO抑制活性相关性研究 | 第46页 |
3.3.3 高尿酸细胞模型法评价提取物降尿酸活性 | 第46-47页 |
3.3.4 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61页 |
3.4.1 双酶偶联法测定XO抑制活性 | 第48-50页 |
3.4.2 抗氧化活性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相关性比较 | 第50-51页 |
3.4.3 高尿酸细胞模型法评价提取物降尿酸活性 | 第51-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 第62-118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主要软件 | 第62-6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3-88页 |
4.3.1 分子对接及构效关系建立流程图 | 第63页 |
4.3.2 分子对接蛋白酶受体选择 | 第63-64页 |
4.3.3 分子对接配体分子选择 | 第64-86页 |
4.3.4 分子对接步骤 | 第86-87页 |
4.3.5 分子描述符计算与构效关系模型构建 | 第87-8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8-116页 |
4.4.1 三种酶分子对接结果 | 第88-92页 |
4.4.2 受配复合物作用模式分析 | 第92-101页 |
4.4.3 分子对接可行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4.4.4 分子描述符选择与分析 | 第102-106页 |
4.4.5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06-111页 |
4.4.6 主成分回归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111-114页 |
4.4.7 线性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114页 |
4.4.8 三种回归模型准确度比较 | 第114-11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一.结论 | 第118-120页 |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0页 |
三.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表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