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制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论文--各种服装制品论文--各种服装:按用途分论文

基于相变材料的个体冷却服及其降温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冷却服的分类及研究现状第11-19页
        1.3.1 按服装结构分类第11-12页
        1.3.2 按降温介质分类第12-15页
        1.3.3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4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21-22页
2 人体热舒适理论及热平衡基础计算第22-35页
    2.1 人体热舒适性理论第22-27页
        2.1.1 人体的产热第22-23页
        2.1.2 人体的体温调节第23-24页
        2.1.3 高温环境下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第24-26页
        2.1.4 衣内微气候区第26-27页
    2.2 人体热平衡第27-30页
        2.2.1 人体新陈代谢率与机械功第27-28页
        2.2.2 人体与环境的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第28-29页
        2.2.3 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第29-30页
        2.2.4 人体的呼吸散热第30页
    2.3 模型的简化与计算第30-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3 相变材料选择与综合性能研究第35-53页
    3.1 相变材料的选择第35-37页
        3.1.1 相变材料的分类第35-36页
        3.1.2 冷却服相变材料的选择第36-37页
    3.2 相变材料基本性质研究第37-41页
        3.2.1 体积膨胀率的测定第37-38页
        3.2.2 密度的测定第38页
        3.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38-39页
        3.2.4 热循环稳定性分析第39-40页
        3.2.5 热重分析第40-41页
    3.3 石蜡性能改进的实验研究第41-47页
        3.3.1 实验方案与步骤第41-42页
        3.3.2 实验结果分析第42-47页
    3.4 不同条件下石蜡融化特性研究第47-52页
        3.4.1 实验系统第47-48页
        3.4.2 不同材质的封装袋及不同布料组合形式对石蜡升温特性的影响第48-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4 冷却服结构设计与成品制作第53-64页
    4.1 冷却服工作原理第53页
    4.2 冷却服布料的选择第53-56页
        4.2.1 冷却服外层布料与相变层布料的选择第53-56页
        4.2.2 内层布料的选择第56页
    4.3 冷却服款式结构设计第56-57页
    4.4 冷却服细部结构设计第57-59页
        4.4.1 领口与门襟第57-58页
        4.4.2 肩部第58页
        4.4.3 袖窿与侧缝第58-59页
    4.5 冷却服尺寸设计第59-61页
    4.6 PCM布置方式论证与用量计算第61-63页
    4.7 本章小结第63-64页
5 高温环境下冷却服降温性能第64-84页
    5.1 实验方案第64-67页
        5.1.1 人工微气候实验室第64-65页
        5.1.2 实验条件第65页
        5.1.3 实验步骤与方法第65-67页
    5.2 测试指标第67-69页
        5.2.1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67页
        5.2.2 环境参数第67页
        5.2.3 人体皮肤和微气候区参数第67-68页
        5.2.4 人体体温第68页
        5.2.5 人体主观评价第68-69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5.3.1 皮肤—微气候区温度结果分析第69-71页
        5.3.2 皮肤—微气候区湿度结果分析第71-73页
        5.3.3 体温测试结果分析第73页
        5.3.4 主观热湿感觉分析第73-75页
        5.3.5 红外热像图结果分析第75-77页
    5.4 实际高温环境中冷却服的效果测评第77-83页
        5.4.1 实验方案第77-78页
        5.4.2 结果与分析第78-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85页
    6.2 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附录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豆粕安全性的初步评估
下一篇:六种豆类中不同结合态多酚组成、胃肠道生物可接受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