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实践研究(1937-1945)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15页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第9-10页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及其综述第10-13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4-15页
一、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概述第15-22页
    (一)美育、社会美育等相关概念解析第15-17页
        1.美育第15页
        2.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第15-16页
        3.社会美育第16页
        4.社会美育的特点第16-17页
    (二)陕甘宁边区概况第17-19页
        1.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第17-18页
        2.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地位第18-19页
    (三)陕甘宁边区开展社会美育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1.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第19-20页
        2.中国共产党的美育思想第20-21页
        3.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第21-22页
二、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22-27页
    (一)陕甘宁边区开展社会美育的必要性第22-24页
        1.改造边区精神风貌,促进民众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第22页
        2.激发抗战必胜信念,满足边区战争和生产的迫切需要第22-23页
        3.改良社会风气,促进边区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第23-24页
    (二)陕甘宁边区开展社会美育的可行性第24-27页
        1.边区民主政权的建立是社会美育实践的政治保障第24-25页
        2.边区的法制建设为开展社会美育提供法律保障第25页
        3.边区社会教育是社会美育实践的基础第25-26页
        4.边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是社会美育实践的重要依托第26-27页
三、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的具体实践及其特点第27-38页
    (一)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的实施机构和教育对象第27页
        1.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的实施机构第27页
        2.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的教育对象第27页
    (二)陕甘宁边区开展社会美育的主要内容第27-31页
        1.提高政治觉悟,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第27-28页
        2.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鼓舞创造新生活、理想第28-29页
        3.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净化民众心灵第29-30页
        4.倡导社会新风气,培育新民主主义新思想和新道德第30-31页
    (三)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的主要途径第31-34页
        1.以群众活动为主要形式第31-32页
        2.以新闻报刊为媒介第32页
        3.以破旧立新为主要方式第32-33页
        4.以社会教育为平台第33-34页
        5.以政策法规为重要手段第34页
    (四)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实践的主要特点第34-38页
        1.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众参与第34-35页
        2.社会美育与政权建设相结合第35页
        3.社会美育实践与服务抗战相结合第35-36页
        4.社会美育实践与边区实际相结合第36-37页
        5.社会美育实践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第37-38页
四、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实践的评析与现实启示第38-46页
    (一)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实践的主要成效第38-42页
        1.边区民众高度认同党的领导第38页
        2.有效地启发了民众的政治觉悟,唤起了民众的革命精神第38页
        3.铸造了边区民众的崇高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第38-39页
        4.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审美情趣,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第39-40页
        5.改变了社会风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第40页
        6.对建设和谐性社会进行了有益探索第40-42页
    (二)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实践的不足之处第42-43页
        1.边区开展社会美育的实践经验不足第42页
        2.边区民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第42页
        3.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第42-43页
    (三)陕甘宁边区社会美育实践的现实启示第43-46页
        1.完善社会美育途径,促进公民的知识、情感和意志的全面发展第43-44页
        2.强化社会美育的政治教化功能,夯实先进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第44页
        3.社会美育践行,使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第44页
        4.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创造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9-1949)
下一篇:“脱草根”:合作化时期社队干部精英产生路径研究--以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口述史资料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