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市级配电自动化规划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配电自动化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配电自动化国内发展情况第13-14页
    1.3 我国配电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第14-15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5-16页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配置原则第16-26页
    2.1 配电自动化系统概述第16-18页
        2.1.1 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第16页
        2.1.2 通信网络第16-18页
        2.1.3 配电自动化终端第18页
    2.2 配电自动化规划总要求第18-21页
        2.2.1 建设模式第18-19页
        2.2.2 模式选择第19-20页
        2.2.3 配电终端第20页
        2.2.4 监控选点原则第20-21页
    2.3 区域性实施要求第21-25页
        2.3.1 监控选点要求和相应建设模式第21-24页
        2.3.2 线路分段、开关配置要求第24页
        2.3.3 自动化开关选型要求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某市配电自动化概况第26-37页
    3.1 某市概况第26页
    3.2 供电区域分类第26-27页
    3.3 配电网一次系统现状第27-32页
        3.3.1 配电网规模第27-28页
        3.3.2 接线模式第28-29页
        3.3.3 线路转供能力第29-30页
        3.3.4 保护配置第30-31页
        3.3.5 用户情况分析第31页
        3.3.6 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第31-32页
    3.4 配电自动化及相关系统现状第32-34页
        3.4.1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总体情况第32页
        3.4.2 相关系统现状第32-34页
    3.5 配电自动化需求分析第34-35页
        3.5.1 满足调度运行的需求第34-35页
        3.5.2 满足生产管理的需求第35页
        3.5.3 满足客户服务的需求第35页
        3.5.4 满足规划建设的需求第35页
    3.6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某市配网自动化规划目标和原则第37-47页
    4.1 规划目标第37-39页
        4.1.1 总体规划目标第37页
        4.1.2 逐年建设目标第37-39页
    4.2 规划原则第39-45页
        4.2.1 总体架构建设原则第39-40页
        4.2.2 信息集成原则第40-41页
        4.2.3 配电主站建设原则第41页
        4.2.4 配电终端建设原则第41-42页
        4.2.5 通信系统建设原则第42页
        4.2.6 配电开关自动化改造原则第42-44页
        4.2.7 配电自动化设备电源配置原则第44-45页
        4.2.8 监控选点原则第45页
    4.3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五章 某市配网自动化建设技术方案第47-76页
    5.1 技术方案第47-58页
        5.1.1 总体架构技术方案第47-48页
        5.1.2 信息集成方案第48-52页
        5.1.3 配电主站技术方案第52-56页
        5.1.4 配电终端建设技术方案第56页
        5.1.5 配电自动化设备电源配置方案第56-57页
        5.1.6 配电开关自动化改造方案第57-58页
    5.2 建设方案第58-75页
        5.2.1 2016年规划方案第58-61页
        5.2.2 2017年规划方案第61-66页
        5.2.3 2018年规划方案第66-69页
        5.2.4 2019年规划方案第69-72页
        5.2.5 2020年规划方案第72-75页
    5.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某市配网自动化规划方案评估第76-82页
    6.1 供电可靠性分析第76-77页
    6.2 经济评价第77-80页
        6.2.1 经济评价思路与方法第77页
        6.2.2 经济评价主要参数第77-79页
        6.2.3 经济评价主要结论第79-80页
    6.3 综合性评价第80-81页
        6.3.1 经济效益分析第80页
        6.3.2 社会效益分析第80-81页
    6.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7.1 结论第82-83页
    7.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新型无差拍控制的并联型APF研究
下一篇:蔗渣和桉木快速热解制备生物焦炭及其反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