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 | 第14-17页 |
1.2.1 抗肿瘤药物的种类 | 第15页 |
1.2.2 甲氨蝶呤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1.2.3 叶酸靶向药物载体 | 第16页 |
1.2.4 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种类 | 第16-17页 |
1.3 生物活性玻璃 | 第17-21页 |
1.3.1 生物活性玻璃的发展历程 | 第17-20页 |
1.3.2 生物活性玻璃的优点 | 第20-21页 |
1.4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 | 第21-23页 |
1.4.1 常见荧光染料的介绍 | 第21页 |
1.4.2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优势 | 第21-22页 |
1.4.3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组成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叶酸靶向抗肿瘤药物缓释载体的制备 | 第26-39页 |
2.1 引言 | 第26-28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2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8页 |
2.2.2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表面氨基修饰 | 第29页 |
2.2.4 叶酸功能化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5 材料理化性能的表征 | 第30-31页 |
2.2.6 药物的偶联及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2.3.1 材料的晶相组成分析 | 第32-33页 |
2.3.2 叶酸功能化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形貌的影响 | 第33页 |
2.3.3 材料的化学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2.3.4 材料的化学组成分析 | 第35-37页 |
2.3.5 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材料对肿瘤细胞毒性及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39-50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9-44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39-41页 |
3.2.2 细胞培养 | 第41页 |
3.2.3 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41-42页 |
3.2.4 细胞内吞率检测 | 第42-43页 |
3.2.5 肿瘤细胞迁移实验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3.3.1 细胞毒性评价 | 第44-45页 |
3.3.2 材料浓度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细胞内吞率评价 | 第46-47页 |
3.3.4 材料对肿瘤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掺铒生物玻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0-67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1-56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51页 |
4.2.2 掺铒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 | 第51-53页 |
4.2.3 材料理化性能的表征 | 第53-54页 |
4.2.4 材料的发光性能测试 | 第54页 |
4.2.5 材料的体外离子溶出性能 | 第54页 |
4.2.6 材料的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 | 第54-55页 |
4.2.7 细胞学评价 | 第55-56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56-66页 |
4.3.1 材料的理化性能分析 | 第56-59页 |
4.3.2 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 | 第59-61页 |
4.3.3 材料的体外离子溶出性能研究 | 第61-62页 |
4.3.4 掺铒生物玻璃的体外磷灰石形成活性 | 第62-63页 |
4.3.5 掺铒生物玻璃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63-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