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对流层延迟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区域CORS网对流层增强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GNSS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对流层延迟相关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2.1 大气的垂直分层 | 第16-18页 |
2.2 对流层折射率 | 第18-20页 |
2.3 对流层延迟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对流层延迟模型 | 第23-37页 |
3.1 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23-24页 |
3.1.1 常见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23-24页 |
3.1.2 模型分析 | 第24页 |
3.2 气象参数模型 | 第24-31页 |
3.2.1 GPT系列模型 | 第25-26页 |
3.2.2 模型精度检验与分析 | 第26-28页 |
3.2.3 模型偏差对ZTD偏差的影响分析 | 第28-31页 |
3.3 对流层映射函数 | 第31-36页 |
3.3.1 NMF映射函数模型 | 第31页 |
3.3.2 VMF1映射函数模型 | 第31-32页 |
3.3.3 GMF映射函数模型 | 第32-33页 |
3.3.4 映射函数模型分析 | 第33页 |
3.3.5 映射函数对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分析 | 第33-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区域CORS网对流层增强 | 第37-52页 |
4.1 区域CORS网并行增强相关理论 | 第37-42页 |
4.1.1 卡尔曼滤波 | 第37-40页 |
4.1.2 对流层增强原理 | 第40-41页 |
4.1.3 非差多核并行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4.2 对流层增强信息的获取及其增强定位 | 第42-45页 |
4.2.1 FCB的估计 | 第42-44页 |
4.2.2 参考站对流层延迟解算 | 第44页 |
4.2.3 用户站对流层增强信息内插 | 第44-45页 |
4.2.4 用户端的增强定位 | 第45页 |
4.3 实验分析 | 第45-50页 |
4.3.1 FCB和对流层内插精度 | 第46-48页 |
4.3.2 区域对流层增强定位 | 第48-50页 |
4.3.3 FCB和对流层增强定位 | 第50页 |
4.3.4 FCB估计与对流层建模效率分析 | 第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GNSS天顶对流层延迟反演可降水量 | 第52-65页 |
5.1 GNSS反演可降水量原理 | 第52-55页 |
5.1.1 可降水量的计算 | 第52-53页 |
5.1.2 加权平均温度的计算 | 第53-54页 |
5.1.3 可降水量精度检验方法与精度评定 | 第54-55页 |
5.2 地基GPS反演可降水量 | 第55-61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55-56页 |
5.2.2 基于模型化加权平均温度反演可降水量 | 第56-60页 |
5.2.3 附加改正的模型化加权平均温度对可降水量的影响分析 | 第60-61页 |
5.3 对流层增强信息在可降水量反演中的应用 | 第61-64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62页 |
5.3.2 实验分析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