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生态学(生物生态学)论文

中国生态足迹家族的研究--以碳足迹、能源足迹、生态足迹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碳足迹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2 能源足迹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3 生态足迹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1-17页
        1.2.1 碳足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能源足迹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生态足迹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第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第19-29页
    2.1 研究区与能源使用情况第19-20页
        2.1.1 森林与土壤第19页
        2.1.2 能源第19-20页
        2.1.3 生态足迹第20页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20-27页
        2.2.1 碳足迹第20-25页
        2.2.2 能源足迹第25-27页
        2.2.3 生态足迹第27页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第27-29页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下我国平均森林固碳和吨碳足迹第29-35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3.1.1 土壤有机碳损失第29页
        3.1.2 我国每年在采伐木产品中的碳储量第29-30页
        3.1.3 平均森林固碳(AFCS)第30-31页
        3.1.4 中国平均每公顷林地二氧化碳封存率的年增长率第31-32页
        3.1.5 吨碳足迹第32页
    3.2 讨论第32-34页
        3.2.1 我国土壤有机碳损失的影响第32页
        3.2.2 中国HWP碳储量变化第32-33页
        3.2.3 吨碳足迹第33-34页
    3.3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全球净初级生产力下的我国能源足迹第35-45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35-42页
        4.1.1 能源碳排放总量与不同能源类型的碳排放当量第35-37页
        4.1.2 净初级生产力第37-38页
        4.1.3 能源足迹总量第38-39页
        4.1.4 个人能源足迹第39-40页
        4.1.5 人均能源足迹的构成第40页
        4.1.6 人均能源足迹各组分变化第40-41页
        4.1.7 能源足迹当量及其空间构成第41-42页
        4.1.8 能源足迹因子第42页
    4.2 讨论第42-44页
        4.2.1 能源碳排放总量第42-43页
        4.2.2 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第43页
        4.2.3 人均能源足迹第43页
        4.2.4 能源足迹当量及其空间构成第43-44页
        4.2.5 能源足迹因子第44页
    4.3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下我国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及自然资本空间利用格局第45-56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5.1.1 我国及各省份区域足迹深度第45-46页
        5.1.2 我国及各省份区域足迹广度第46-47页
        5.1.3 我国区域三维生态足迹第47-48页
        5.1.4 我国及各省份自然资本利用的时空差异性第48-51页
    5.2 讨论第51-54页
        5.2.1 三维生态足迹的驱动因素第51-53页
        5.2.2 三维生态足迹与二维生态足迹的对比第53-54页
    5.3 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6.1 结论第56-57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ebGIS的城市交通路况时空热点分析及系统开发
下一篇:新疆药用植物百里香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与抗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