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开采机械设备论文--井口装置及井下设备论文

柱状气液旋流器分离机理及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现有处理油田采出液含气方法及存在问题第10-14页
    1.3 旋流分离技术及其发展第14-15页
    1.4 分离器的仿真模拟第15-16页
    1.5 柱状气液旋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6-17页
    1.6 GLCC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第17-21页
    1.7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柱状气液旋流器流场特性分析第23-48页
    2.1 计算模型的选取第23-28页
    2.2 分离器初始模型模拟分析第28-35页
    2.3 流场内流动特性第35-36页
    2.4 气液两相流流动结构第36-37页
    2.5 GLCC内流特征分析第37-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柱状气液旋流器结构参数优选分析第48-82页
    3.1 内部结构第48-50页
    3.2 入口倾角第50-55页
    3.3 入口位置第55-57页
    3.4 溢流口直径第57-60页
    3.5 旋流腔长度第60-63页
    3.6 旋流腔直径第63-66页
    3.7 底流口结构第66-69页
    3.8 入口结构第69-73页
    3.9 入口尺寸第73-77页
    3.10 溢流管伸入长度第77-81页
    3.11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柱状气液旋流器操作参数优选分析第82-94页
    4.1 模拟分析方案第82页
    4.2 入口速度第82-84页
    4.3 气液体积比第84页
    4.4 溢流分流比第84-88页
    4.5 最优模型第88-93页
    4.6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柱状气液旋流器实验研究第94-104页
    5.1 实验目的第94页
    5.2 实验方案第94页
    5.3 分离系统工艺流程及实验装置组成第94-96页
    5.4 实验数据分析第96-103页
    5.5 实验结果分析第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结论与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个人简历第112-1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详细摘要第11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来植物入侵导致生物均质化的案例研究--以安徽夏熟旱作物田杂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为例
下一篇:p53及其相关信号分子在电离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