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混合波束赋形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于毫米波信道的数模混合MIMO系统模型 | 第18-25页 |
2.1 天线阵列基本模型 | 第18-20页 |
2.1.1 均匀线阵天线 | 第18-20页 |
2.1.2 均匀面阵天线 | 第20页 |
2.2 常用的毫米波信道模型 | 第20-21页 |
2.3 波束赋形信号模型 | 第21-23页 |
2.3.1 常见的波束赋形模型 | 第21-22页 |
2.3.2 混合波束赋形模型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传统的波束赋形算法 | 第25-35页 |
3.1 模拟波束赋形算法 | 第25-29页 |
3.1.1 波束调向 | 第25-26页 |
3.1.2 零陷波束赋形 | 第26-28页 |
3.1.3 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 | 第28-29页 |
3.2 数字波束赋形算法 | 第29-34页 |
3.2.1 基于ZF准则的波束赋形技术 | 第29页 |
3.2.2 基于MMSE准则的波束赋形技术 | 第29-30页 |
3.2.3 基于SVD分解的波束赋形技术 | 第30-31页 |
3.2.4 基于BD算法的波束赋形技术 | 第31-33页 |
3.2.5 基于码本的波束赋形算法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传统混合波束赋形技术研究 | 第35-52页 |
4.1 基于信道空间的混合波束赋形技术(B-MIMO) | 第35-38页 |
4.1.1 系统模型 | 第35页 |
4.1.2 信道模型 | 第35-36页 |
4.1.3 算法原理 | 第36-38页 |
4.1.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页 |
4.2 交替迭代的混合波束赋形算法 | 第38-43页 |
4.2.1 系统模型 | 第38-39页 |
4.2.2 基本原理 | 第39-42页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3 基于ZF准则的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算法 | 第43-46页 |
4.3.1 系统模型 | 第43-44页 |
4.3.2 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4 基于码本反馈的两阶段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方案 | 第46-50页 |
4.4.1 方案的提出 | 第46页 |
4.4.2 方案流程 | 第46-49页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基于数模混合架构的波束赋形算法 | 第52-66页 |
5.1 基于SLNR准则改进的混合波束赋形方案 | 第52-56页 |
5.1.1 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5.1.2 结合调度算法 | 第53-54页 |
5.1.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5.2 基于上行训练的混合波束赋形算法 | 第56-65页 |
5.2.1 系统模型及信号模型 | 第56-57页 |
5.2.2 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5.2.3 算法的优缺点 | 第59-60页 |
5.2.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